張秀蘭,李換男,王詩涵,陳 棟
(1.時珍國醫國藥雜志社,湖北 黃石435000;2.黃石市中醫醫院,湖北 黃石435000)
頸胃綜合征是由于頸部椎體增生、周圍組織病變所引起的以一系列胃腸道癥狀為主的臨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除具備相關的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之外,還常伴有纏綿難愈的胃腸道癥狀,如燒心、食欲異常、打嗝噯氣、反酸甚至嘔吐、腹部隱痛或脹滿不適、便秘或腹瀉等,是頸椎病和胃腸癥狀同時存在、同時進展、同步變化的臨床癥候群,屬于頸椎病的一種。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勞作強度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壓力的加大,頸椎病發病增加,頸胃綜合征的發病率亦隨之攀升[1]。本研究通過比較牽引搖正手法與傳統推拿手法治療頸胃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評價牽引搖正手法的臨床價值,現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2月—2018年10月黃石市中醫醫院推拿科門診、住院部收治的90例頸胃綜合征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分為兩組,各45例。其中治療組(采用牽引搖正手法)包括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27歲,平均(38.0±5.3)歲,病程2周至4年,平均(1.0±0.7)年。對照組(傳統推拿手法)包括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26歲,平均(40.0±4.7)歲,病程2周至4.3年,平均(1.2±0.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并具有胃腸道癥狀,且兩者都是同時存在、同時發展、同步變化,即可診斷為頸胃綜合征。
1.2.1 頸椎病診斷標準 本研究中頸椎病的診斷參考《中醫病證診斷治療標準·頸椎病的診斷依據》[2]: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②長期頸部姿勢不當,慢性起病;③癥狀多以頸項及肩背部僵硬疼痛為主,伴或不伴頭痛頭暈、踩棉花樣走路不穩及上肢疼痛麻木等不適;④頸部功能活動受限,局部壓痛,椎動脈扭曲試驗、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提示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椎間隙變窄甚至頸椎退行性改變征;⑥CT及MRI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1.2.2 胃腸道特征 有下列胃腸道癥狀之一:①燒心、食欲異常、打嗝噯氣、反酸甚至嘔吐、腹部隱痛或脹滿不適、便秘或腹瀉;②輔助檢查已經診斷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疾病。
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并具備以上胃腸道特征。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者,將被排除出本研究:①兼患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及其他臟器病變,嚴重外傷、造血系統疾病患者;②胃腸道癥狀與頸椎病無相關性;③治療前曾服用藥物或其他措施并可能對本研究產生影響者;④具有推拿禁忌或牽引禁忌的患者。
本研究涉及的穴位選取及推拿手法操作均參照全國統編教材《針灸學》《推拿學》所記載的穴位及相關推拿手法進行操作。本研究的治療操作為每天1次,6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天,3個療程后做觀察記錄。
1.5.1 手法操作 治療組操作:準備手法:患者坐牽引位,牽引重量以患者耐受為度,以患者相關的檢查資料為準,根據患者頸椎病變的節段不同,予以相應的角度(5°~20°)的牽引,牽引5 min。治療手法:醫生站在患者一側,以松解類手法按揉患者頸項及肩背部,同時,囑患者放松,輕緩地使頸項部作旋轉、側屈等被動運動,再行拿法提拿患者頸項、肩背部;7 min后,用擠壓類手法按揉、彈撥患者頸項部及肩背部肌肉,期間注意點按風池、天柱、風府、后頂、肩井等頸項部穴位,5~7遍后,用拇指作用于C2-7棘旁向對側適當用力進行按壓3~5次,按壓過程中注意著重按揉壓痛點,以患者耐受為度。隨后,再次囑患者放松情緒,使用運動關節類手法進行頸部斜扳,一手托住枕部,大拇指于頸椎病變部位定點施力,另一手抱住下頜部,作旋轉扳法;最后,稍行叩擊類手法放松患者頸項肩背部肌肉。此治療操作過程約20min。整理手法:完成后,兩組均按揉雙側內關、足三里各2~3min,然后用雙手掌,一手置于劍突下,向下理抹至神闕穴,另一手置于大椎向下理抹至脾胃腧穴處,2~3次。
對照組操作。牽引15 min后采用傳統推拿手法治療,具體分4步操作,如下:①推摩滾揉項部法:病人取座位,術者立于側后方,一手扶其頭部,另一手推揉頸項部3~5遍。而后,用小魚際部滾揉頸項部2~3 min,同時活動頭頸部。②按摩經絡俞穴法:病人取坐位,頭頸前屈,將頸部充分顯露(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其后方,先用雙手大魚際部推撫頸肩部3~5遍。然后,拇指沿督脈的風府、啞門、頸夾脊到大椎穴,點揉經穴5~7次;雙手拇指沿膀胱經、小腸經的經穴進行點揉、彈撥(輕快柔和)。③撥伸搖頸理筋法:緊接上法,術者雙手托抱病人頭部向前上方撥伸,在輕度牽引下先向健側、后向旋轉至最大限度,再轉回中立位,將頭頸前屈后伸2~3次。然后,用一手扶病人顳頂部,另一手托扶下頜,前臂壓肩峰部,做相反方向的分離動作(以牽拉頸側部肌肉)左右各1次。雙拇指相對用力,由上而下推擠頸夾肌行施理筋手法3~5遍。④疏通傷滯拿肩法:拇指壓傷側天鼎、缺盆,中指彈腋部大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揉、拿捏上肢3~5遍,拇指點按曲池、尺澤、手三里、內關、合谷,雙手握手腕部行牽引、抖動手法半分鐘,拇、食指按壓肩井,多指拿肩部結束。
觀察記錄有效率、胃腸道癥狀改善評分,及3個月后隨訪結果。
本研究療效判定分兩部分:①頸椎病部分:頸椎病療效判定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頸椎病療效標準》[2];頸椎病療效標準分為三類:治愈:原有頸椎病癥狀消失,肌力正常,肢體和頸項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頸椎原有癥狀緩解,肩膀、頸部疼痛減輕,上肢和頸部功能改善;未愈:原有頸椎病癥狀未得到緩解,肢體和頸項功能未有改善;②胃腸道癥狀部分:胃腸道癥狀療效判定主要依靠胃腸道癥狀分級評分表(GSRS)進行測定[3],0分代表無癥狀,1分代表輕度癥狀,2分代表中度癥狀,3分代表重度癥狀。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頸椎病疼痛僵硬等緩解更為明顯,有效率達95.6%,對照組有效率為80%,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頸椎病治療結果 (n)
治療組在治療后胃腸道評分所有指征相對于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對照組上腹部疼痛、脹滿、噯氣、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和便秘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與對照組相比,上腹部疼痛、脹滿、噯氣、反酸及腹瀉改善更為明顯(P<0.05)。見表2。
表2 胃腸道癥狀改善評分 (±s)

表2 胃腸道癥狀改善評分 (±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P<0.01;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胃腸道癥狀項目 治療組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上腹部疼痛 0.89±0.32 0.44±0.23??## 0.91±0.42 0.64±0.24?上腹部脹滿 1.29±0.33 0.64±0.14?# 1.19±0.23 0.81±0.09?噯氣 1.02±0.11 0.34±0.34??## 1.09±0.13 0.68±0.18?惡心 0.76±0.34 0.24±0.11?? 0.69±0.36 0.34±0.14??嘔吐 0.60±0.23 0.44±0.04? 0.64±0.23 0.46±0.09?反酸 0.83±0.12 0.34±0.12??# 0.79±0.34 0.57±0.21食欲減退 1.29±0.62 0.72±0.15?? 1.13±0.56 0.73±0.31?便秘 1.09±0.63 0.44±0.22?? 0.99±0.46 0.50±0.35?腹瀉 0.70±0.41 0.34±0.14?## 0.73±0.70 0.68±0.25
在治療結束3個月后進行電話隨訪,治療組出現1例頸椎部不適,經適當休息后緩解,沒有出現合并有胃腸道不適病例,不良反應率2.22%;對照組出現3例頸椎不適,其中1例合并腹瀉,不良反應率6.67%;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現代醫學認為,由于頸椎椎體的退行性改變刺激到頸部的交感神經。刺激信號可通過顱內的交感神經網絡,傳入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產生優勢灶。此優勢灶的興奮再沿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傳到胃及十二指腸,促使胃及十二指腸產生功能或器質變化。當交感神經興奮時,會使胃蠕動減慢、胃液的分泌減少,出現燒心、食欲異常、反酸、打嗝噯氣甚至惡心嘔吐、腹部隱痛或脹滿不適、腹瀉或便秘等一系列癥狀[4];而副交感神經興奮時,會使胃蠕動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出現燒心感、反酸、噯氣、上腹部饑餓性疼痛(進食后緩解)等潰瘍癥狀[5]。此類潰瘍癥狀屬中醫學“噯氣”“胃脘痛”“胃痛”等范疇,可以通過內因外邪誘發致病。
頸胃綜合征痛在胃,病在頸[6]。治療上應頸胃同治,首先應減輕病變椎體對周圍交感神經的刺激或損傷,同時調理胃腸道功能,減輕胃腸道癥狀。本研究選取風池、天柱、風府、后頂、肩井等頸項部穴位,均為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穴位;“內關”“足三里”為八會穴,是治療胸腹疾病之要穴,此二穴能雙向調整胃腸功能,減輕胃腸道臨床癥狀[7]。本研究治療組應用牽引搖正手法,通過調整頸椎關節結構,使紊亂的頸椎小關節逐步恢復正常,減少了對交感神經的刺激或損傷。此外,通過調整牽引角度,使牽引應力集中于相應的頸椎病變部位[8],擴大了病變部位的椎間孔、椎間隙,定向牽開嵌頓的小關節囊,解除小關節紊亂,逐步減輕病變椎體對周圍組織和交感神經的刺激或損傷,減輕胃腸道癥狀。實驗結果表明,治療組牽引搖正推拿手法的應用,能緩解頸項部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通過對相應角度牽引狀態下的頸椎經行推拿整復,可以更加精準有效地糾正小關節錯位,恢復病變部位的關節結構,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或損傷,使得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傳統推拿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組合運用,能更有效、更針對性地糾正頸椎關節紊亂,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進而使頸椎病癥狀及胃腸道癥狀得到緩解,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