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潤潔,田 亮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730050)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膝關節骨及軟骨、滑膜發生病理改變的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多發于中老年群體,我國4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發病率為17.0%,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逐漸增加[1],病情也逐漸加重,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群生活質量的“頭號殺手”,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西醫治療以消炎、鎮痛為主,雖然可暫時緩解膝關節疼痛的癥狀,但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耐性和副作用。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艾灸對膝骨性關節炎療效確切[2]。筆者所處甘肅省氣候偏于寒燥,本病尤為高發,筆者采用火龍灸治療風寒濕痹型膝骨性關節炎5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9月-2018年10月甘肅省中醫院針灸推拿科收治的風寒濕痹型KOA患者100例,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含男22例、女28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4歲,平均(56.4±5.8)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8年,平均(3.8±0.6)年;觀察組含男20例、女30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75歲,平均(58.2±6.4)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9年,平均(4.1±0.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10版中關于KOA的診斷標準[3]:①近1個月內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顯示骨贅形成;③關節液檢查符合OA;④年齡≥40歲;⑤晨僵≤3 min;⑥有骨檫音。綜合臨床、實驗室及放射學檢查,符合①+②條,或①+③+⑤+⑥條,或①+④+⑤+⑥條,可診斷為KOA。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KOA的診斷標準[4]:①初起膝關節隱隱作痛,屈伸不利,輕微活動稍緩解,氣候變化時加重,易反復,纏綿不愈;②起病隱匿,發病緩慢,常見于中老年人;③膝部有輕度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喀嚓聲和摩擦聲;④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唇樣改變,骨贅形成。
風寒濕痹型KOA診斷標準[5]:參照《灸法學》中風寒濕痹型KOA分型診斷標準:①主證:關節疼痛,屈伸不利;②次證:疼痛游走不定,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則減,苔薄白,脈弦緊;疼痛不移,酸痛或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寒冷可促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具備主證+至少1項次證,即可確診。
①符合上述西醫、中醫分型診斷標準;②年齡40~75歲,性別不限;③病程≥6個月;④患者或家屬同意本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膝關節局部感染、結核、腫瘤等疾病患者;②合并有風濕、類風濕、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④膝關節畸形、內外翻嚴重且下肢神經血管損傷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近1月內服用免疫抑制劑、激素者;⑦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佳,有出血性疾病,過敏體質者;⑧依從性差,治療次數不足30%及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治療:給予祛寒逐風合劑(甘肅省中醫院科研制劑中心,批準文號:甘藥制字Z04000849),口服一次50 mL,3次/d,連續治療4周。
觀察組治療: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火龍灸治療,火龍液組方風濕痹痛散[6]:防風30g、桂枝30g、威靈仙30g、海風藤30g、豨薟草30g、川烏30g、草烏30g、川芎30g、尋骨風30g、淫羊藿30g、木鱉子2g。濃煎取汁300mL,備用。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患側膝關節。用75%乙醇消毒患側的膝關節,沿著膝區的穴位(足三里、地機、陽陵泉、陰陵泉、外膝眼、內膝眼、梁丘、血海)放置經火龍液浸泡好的紗布條,紗布條全部覆蓋整個膝區,再將兩條濕毛巾輕蓋在紗布條上,并沿濕毛巾邊緣1 cm處按壓成環狀凹陷(防止乙醇外溢燒傷皮膚),在環形凹陷區內用注射器在濕毛巾上呈“S”形灑上20mL 95%的乙醇并點燃,約20~30s后,患者感到膝區灼熱難以耐受時,立刻用備好的另一條濕毛巾撲滅整個火焰,待膝區熱感消退后再用注射器灑上乙醇并點燃,反復上述操作5~7次。每周治療6天,休息1天,共治療4周。
參照相關文獻標準[7]進行判定。痊愈:疼痛、晨僵等癥狀消失,活動自如;顯效:疼痛、晨僵等癥狀基本消失,活動基本不受限;有效:疼痛、晨僵等癥狀有所改善,活動輕度受限;無效:疼痛、晨僵等癥狀與活動改善不明顯。
在治療前后記錄兩組患者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8]的變化,包括疼痛、晨僵和日常活動功能受限3個方面,分別記20、8和68分,分數越低,臨床癥狀改善越好。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 時間 WOMAC骨性關節炎指數疼痛 晨僵日常活動功能對照組 50 治療前治療后14.25±2.54 8.38±1.62?5.36±1.85 3.04±1.37?52.58±8.37 30.75±10.23?觀察組 50 治療前治療后14.48±2.65 3.15±1.09?#5.42±1.92 1.32±0.86?#50.25±9.16 19.42±10.57?#
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痹病”“骨痹”的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一般由于慢性勞損、受寒所致;或素體虛弱,腠理疏松,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或居處潮濕,冒寒涉水;或勞累之后,汗出當風,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注于經絡,留于關節,氣血痹阻,發為風寒濕痹。《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當人體肌表、關節、經絡遭受風寒濕侵襲,或因勞損、外傷因素,致膝關節局部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引起骨、肌肉或關節處疼痛、酸楚、麻木乃至關節腫脹、屈伸不利。老年患者多因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而致;老年人素體氣虛,無力推動循環造成血瘀,膝關節受累后易使瘀血凝聚,瘀阻經脈而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通”。因此,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祛風散寒除濕為原則。
火龍灸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特色療法,屬于灸法的范疇,起源于宮廷御醫的隔瓦甑灸,最早記載于葛洪的《肘后急救方》:“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隨處者,取干艾葉一斛許,丸之,內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以熏之,一時間愈矣。”[9]研究表明,火龍灸能使局部皮膚充血、組織代謝能力加強,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10]。本研究火龍液組方風濕痹痛散中防風、海風藤、尋骨風祛風除濕,散寒通絡;川烏、草烏溫經散寒止痛;桂枝、威靈仙、豨薟草舒筋通脈,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淫羊藿補腎助陽,擅治骨痹之關節變形;木鱉子外用可消腫止痛;川芎祛風活血通絡,以搜血中之風。諸藥合用,藥力強大,共奏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之功,與膝骨性關節炎的中醫病機相吻合。本研究膝區的選穴呈長方形,覆蓋整個病變部位,其中足三里、外膝眼、梁丘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足三里健脾燥濕,外膝眼治療膝痛、下肢痿痹,梁丘可治療膝腫痛、下肢不遂,《針灸大成》曰:“梁丘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跪難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陰陵泉、地機、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位,三者合用可活血止痛、健脾祛濕;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可治療膝臏腫痛、下肢痿痹、麻木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言:“陽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內膝眼為經外奇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治療膝關節疼痛。祛寒逐風合劑是甘肅省名中醫張延昌主任醫師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中所載“傷寒逐風方”基礎上化裁而成,方中附子、細辛、花椒溫經祛寒,逐風除濕,通絡止痛;白術燥濕和中;澤瀉利水滲濕消腫;川芎活血通絡;制鱉甲、制龜甲補腎健骨,軟堅散結。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活絡、除濕消腫、活血止痛、益腎強筋之效[11]。因此,本研究選用此合劑為對照組用藥。
綜上所述,本研究選用火龍灸治療風寒濕痹型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確切,能改善患者疼痛、晨僵的癥狀,提高日常活動功能,且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