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甫
(鶴壁市人民醫院 中醫內科,河南 鶴壁458000)
癲癇是腦卒中后常見繼發疾病,不僅會加重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程度,還可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增加治療難度,提高病死率,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打擊[1]。目前藥物治療是首選方案,丙戊酸鈉作為臨床常用廣譜抗癲癇藥,其療效已被證實,然而服藥療程較長,患者用藥依從性較低,影響治療效果。隨著中醫中藥的不斷推廣,中醫具有的獨特優勢已被廣泛認識,我院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旨在改善患者癥狀,提高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5例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中腦卒中診斷標準,且符合《神經病學》[3]中癲癇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4]關于中風的診斷標準及《中醫內科學》[5]中關于癇病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②發病2周內腦電圖檢查證實患有癲癇;③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者,存在精神病、癲癇病史者;②存在藥物禁忌證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癲癇病患者等。將85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42例,含男23例、女19例,年齡49~65歲,平均(57.42±5.39)歲,病程5~10個月,平均(7.13±0.59)個月;觀察組43例,含男22例、女21例,年齡51~62歲,平均(57.03±5.46)歲,病程3~11個月,平均(6.97±0.74)個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丙戊酸鈉緩釋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10595,規格:0.5 g/片)口服,起始量0.5 g/d,分兩次服用,早晚各1次,第3天劑量增加至1g/d,第1周末增加至1.5g/d,維持劑量范圍在1~2 g/d,維持治療3個月。觀察組加用我院自擬清心溫膽湯,組方:半夏9 g、竹茹6 g、陳皮12 g、枳實6 g、白術15 g、茯苓12 g、黃連6 g、香附12 g、石菖蒲9 g、遠志9 g、川芎10 g、人參6 g、麥冬9 g、白芍12 g,水煎服,早晚分服,1劑/d,持續服用3個月。
(1)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分42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2)臨床療效評價。依據NIHSS評分評估患者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癲癇發作;顯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75%~99%,NIHSS評分降低90%以上;有效:癲癇發作頻率減少50%~74%,NIHSS評分減低18%~89%;無效:癥狀未見改善,癲癇發作頻率減少<50%,NIHSS評分降低<18%。(3)兩組均于治療前后采集空腹靜脈血,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分析法檢測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水平。(4)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6]評估患者平衡功能,最高分14分,最低分0分,分值越低表明平衡功能障礙越嚴重。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愈9例,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3.81%;觀察組治愈13例,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02%;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013,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SOD、MDA及GSH-Px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OD及GSH-Px高于對照組,MDA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OD、MDA及GSH-Px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OD、MDA及GSH-Px指標對比 (±s)
注:治療前后組內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t=12.599 7、9.309 7、15.728 6,P<0.05。
組別 時間 SOD(U/mL) MDA(nmol/mL) GSH-Px(U/L)對照組(n=42) 治療前 81.36±5.72 16.35±3.18 43.51±2.69治療后 98.41±8.43 9.49±2.07 56.83±3.57觀察組(n=43) 治療前 81.08±5.79 16.07±3.24 43.37±2.74治療后 132.64±15.64 6.17±1.04 71.84±5.11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及Fugl-Meyer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Fugl-Meyer評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Fugl-Meyer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n) Fugl-Meyer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4.38±0.49 7.86±1.52 19.76±3.61 11.83±1.97觀察組 43 4.41±0.43 11.05±2.44 19.81±3.55 8.19±0.77 t 0.300 2 7.252 5 0.064 4 11.170 1 P 0.382 4 0.000 0 0.474 4 0.000 0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不斷升高,腦卒中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其危害絕不僅限于疾病發作時,病后引起的繼發性疾病亦能對人體構成巨大威脅。卒中后由于急性出血引起谷氨酸鹽水平增加,引起繼發性神經損傷,導致癲癇等神經損失相關性疾病發生,其中癲癇給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的影響最為嚴重。目前臨床對于繼發性癲癇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丙戊酸鈉是臨床常用廣譜抗癲癇藥,其作用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其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和減少GABA的降解,從而升高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的濃度有關[7]。雖然其對癲癇的治療取得一定效果,然其服藥時間較長,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且其療效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隨著我國中醫中藥的大力推廣,國內學者將癲癇治療的視角轉向中醫。在中醫視角中,卒中屬“中風”范疇,癲癇屬“癇病”等范疇,中醫認為中風多由內傷積損,加之勞逸失度,情志不遂,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暴漲,內風旋動,夾痰夾火,上蒙神竅,引起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諸證。中風后由于臟腑損傷、神經受累引起元神失控引發癇病,加之痰邪未盡,每由風、火觸動,致痰瘀內阻,頑痰閉阻心竅,肝經風火內動,肝陽化風,痰隨風動,上擾神竅,證見昏仆抽搐、胸悶痰多、神志不清、雙目發呆、精神恍惚,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有力,故治以清心除煩、開竅定癇、理氣化痰,方用清心溫膽湯。清心溫膽湯出自《古今醫鑒》,善治癇病,方中半夏為君藥,用以燥濕化痰,竹茹為臣藥,用以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二者一溫一涼,共奏除煩止嘔、化痰和胃之功。陳皮理氣化痰,枳實降氣消痰,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四者合用使生痰無源,痰邪自消。黃連清熱除煩,香附行氣化痰,石菖蒲開竅凝神、化濕和胃,遠志安神益智、祛痰開竅,川芎行氣化瘀,人參大補元氣,以上共為佐藥,用以健脾利濕、清熱除煩、益氣開竅。麥冬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養陰潤燥,白芍斂陰合營,二者為使藥,避免諸藥燥濕過極損傷陰氣。諸藥相合共奏理氣化痰、清心除煩、安神開竅之功效。
氧自由基參與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全過程,氧自由基攻擊細胞膜,形成脂質過氧化物MDA,MDA含量可反映機體內脂質過氧化的程度,間接反映機體細胞受自由基攻擊的嚴重程度,MDA水平升高易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促使動脈硬化的形成[8]。SOD是一種源于生命體的活性物質,為自由基清除劑,能消除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具有強效抗氧化作用,可通過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從而達到保護細胞免受損傷的目的[9]。GSH-Px是機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重要的過氧化物分解酶,能夠使有毒的過氧化物還原成無毒的羥基化合物,從而保護細胞膜的結構及功能不受過氧化物的干擾和損害[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OD、GSH-Px高于對照組,MDA低于對照組,表明清心溫膽湯能有效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MDA含量。這是由于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術可顯著提高小鼠全血谷胱甘肽過氧化物活力,明顯降低紅細胞中丙二醛的含量,此外,其還可提高小鼠紅細胞SOD活性,對抗細胞自氧化溶血,且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作用[11]。石菖蒲水溶性成分可調節癲癇大鼠腦內的興奮性與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從而達到抗癲癇的作用[12]。麥冬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可能與保護心肌的SOD活性,防止心肌細胞脂質過氧化及改善脂肪酸代謝有關[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Fugl-Meyer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清心溫膽湯能有效改善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經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清心溫膽湯能有效提高SOD、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從而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神經功能,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