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軍,李 霞,郝瑞春?,門九章,李孝波,寇永鋒
(1.山西藥科職業學院 中藥系,山西 太原030031;2.山西中醫藥大學 中醫臨床學院,山西 太原030619)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其功效為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1]。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功效為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1]。黃芪-當歸為我國歷代中醫醫家臨床常用的藥對[2-3],該藥對為補氣生血的氣血雙補核心配伍,主治氣虛血弱諸證。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撰寫的醫學著作《內外傷辨惑論》中記載的當歸補血湯,由黃芪一兩、當歸二錢配伍而成,主治勞倦內傷,氣弱血虛,陽浮外越,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以及婦人經行、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4]。現代研究發現,黃芪-當歸藥對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腦血管、抗腎纖維化、促進造血以及抑制腫瘤增殖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5-8]。
《中藥成方制劑》[9]是國家衛生部頒布的藥品標準,共收錄4 052種成方制劑,這些成方制劑為臨床使用的主流藥品,是進行中醫藥治療疾病組方用藥規律研究的良好素材。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是以中醫數據分析為核心的系統軟件,該軟件實現了疾病、證候、中藥、方劑等信息的管理、檢索、分析等功能,在中醫臨床經驗學習和新藥研發等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0]。本研究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對《中藥成方制劑》中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的主治證候、疾病及其組方規律進行數據挖掘,以期為黃芪-當歸藥對的現代臨床應用及相關新藥研發提供參考。
收集《中藥成方制劑》中明確含有黃芪-當歸藥對的所有成方制劑,共262首。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藥新藥設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開發。
整理《中藥成方制劑》中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將其處方用藥、功能主治等信息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由雙人負責數據審核,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運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統計報表”和“數據分析”功能進行數據分析。首先,進入“統計報表”模塊,輸入關鍵詞“黃芪”查詢,再輸入關鍵詞“當歸”,在結果中查詢,點擊“基本信息統計”功能,統計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的主治證候和主治疾病的頻次。然后,采用平臺自帶的關聯規則數據挖掘方法分析高頻證候和高頻主治疾病的組方規律。首先,進入“數據分析”模塊,輸入所要分析的證候和疾病名稱查詢,再選用“組方規律”功能,根據符合條件的處方個數,同時結合臨床經驗,設置恰當的支持度與置信度,點擊“用藥模式”及“網絡展示”功能按鈕,進行圖表和網絡可視化展示[11-13],以全面、動態地展示藥物組合情況。
通過頻次統計發現,262首含有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的主治證候共74種,按頻次從高到低排序,排名前7位的有12種,頻次最高的是氣血兩虛證,其次為風寒濕凝滯筋骨證,排名第3位的是腎陽虛證和肝腎虧虛證。見表1。

表1 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主治證候頻次統計
通過頻次統計發現,262首含有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的主治疾病共95種,按頻次從高到低排序,排名前10位的疾病有13種,頻次最高的是眩暈,其次為虛勞,排名第3位的是月經失調和不寐。見表2。

表2 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主治疾病頻次統計
選取高頻證候氣血兩虛證和風寒濕凝滯筋骨證,采用關聯規則數據挖掘方法進行分析[12]。
2.3.1 氣血兩虛證高頻藥物組合分析 組方規律結果顯示,置信度設為0.9,支持度設為26%(即該數據出現頻次至少占總處方數的26%)時,藥物組合類似人參養榮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陳皮、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4]的藥物去掉遠志,加川芎、山藥、黨參。或十全大補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肉桂、黃芪)[4]的藥物加山藥、陳皮、五味子、黨參。支持度設為32%時,藥物組合為十全大補湯的藥物,將人參換為黨參,加陳皮,去肉桂。支持度設為55%時,藥物組合為八珍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甘草)[4]的藥物將人參換為黃芪。可見,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基本方為八珍湯,或八珍湯將人參換為黃芪,或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黃芪、陳皮、五味子、肉桂。見圖1。

圖1 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網絡
2.3.2 風寒濕凝滯筋骨證高頻藥物組合分析 組方規律結果顯示,置信度設為0.9,支持度設為40%(即該數據出現頻次至少占總處方數的40%)時,藥物組合為《婦人良方》中的三痹湯[4](組成:獨活、續斷、杜仲、防風、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生地黃、黃芪)藥物,將肉桂換為桂枝,生地換為熟地,人參換為黨參,加威靈仙、羌活、木瓜、枸杞子、附子、白術。支持度設為45%時,藥物組合為三痹湯藥物,將肉桂換為桂枝,生地換為熟地,人參換為黨參,去細辛、防風、茯苓、甘草、白芍,加威靈仙、木瓜、枸杞子、白術、羌活。支持度為50%時,藥物組合為三痹湯藥物,去細辛、防風、茯苓、甘草、白芍、生地、肉桂、人參、續斷,加威靈仙、木瓜、枸杞子、白術。可見,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可視為三痹湯加減。見圖2。

圖2 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網絡
從表2選取頻次最高的疾病眩暈、虛勞,采用關聯規則數據挖掘方法進行分析[12]。
2.4.1 眩暈用藥規律分析 眩暈組方規律結果顯示,置信度設為0.9,支持度為設為25%時,藥物組合包含的藥物很多,可視為人參養榮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陳皮、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大棗)[4]藥物加黨參、川芎、山藥、杜仲、鹿茸、麥冬、牛膝、枸杞子,或十全大補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肉桂、黃芪、大棗)[4]的藥物加黨參、山藥、遠志、枸杞子、陳皮、牛膝、五味子、杜仲、鹿茸、麥冬。支持度為35%時,藥物組合為十全大補湯的藥物,減肉桂,加黨參、山藥、遠志、枸杞子、陳皮、牛膝。支持度為53%時,藥物組合為八珍湯加黃芪。可見,治療眩暈的含黃芪-當歸藥對常用成方制劑有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八珍湯加黃芪為基本方。見圖3。

圖3 治療眩暈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網絡
2.4.2 虛勞用藥規律分析 虛勞組方規律結果顯示,置信度設為0.9,支持度為26%時,藥物組合類似人參養榮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熟地黃、陳皮、黃芪、肉桂、五味子、遠志)[4]藥物加黨參、川芎、山藥、枸杞子。或十全大補湯(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肉桂、黃芪)[4]的藥物加黨參、山藥、枸杞子、五味子、遠志、陳皮。支持度為36%時,藥物組合為十全大補湯的藥物,減肉桂,加黨參。支持度為56%時,藥物組合為八珍湯減川芎加黃芪。可見,治療虛勞的含黃芪-當歸藥對常用成方制劑有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八珍湯減川芎加黃芪為基本方。見圖4。

圖4 治療虛勞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網絡
黃芪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1]。當歸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1]。《中藥成方制劑》中與黃芪配伍頻次最多的藥物是當歸[14],當歸為血中之氣藥,與黃芪配伍不僅補氣生血不滯血,又無礙脾胃運化之虞,凡屬血虛氣弱者,均可依此配伍加味應用。黃芪-當歸藥對臨床應用廣泛,補中益氣湯、補陽還五湯、歸脾湯等中醫臨床常用方中均有黃芪和當歸,中風[3,15]、痹癥[16]、崩漏[17]、皮膚病[18]等許多疾病中常用黃芪-當歸藥對。本研究顯示,《中藥成方制劑》中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有262首,主治證候共74種,其中頻次較高的依次為氣血兩虛證、風寒濕凝滯筋骨證、腎陽虛證、肝腎虧虛證等。主治疾病共95種,其中頻次較高的依次為眩暈、虛勞、月經失調、不寐等。
本研究顯示,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為八珍湯加減,或八珍湯減人參,加黃芪,或八珍湯的基礎上加黃芪、陳皮、五味子、肉桂(即十全大補湯加陳皮、五味子,或人參養榮湯減遠志,加川芎)。八珍湯為治療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明代·吳昆《醫方考·血證門·八珍湯》曰:“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也。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八珍湯將人參換為黃芪,其功效仍為氣血雙補,八珍湯加黃芪、五味子增強補氣生血作用,加陳皮理氣健脾和胃,補血不滯,補氣不壅,氣血生化有源,加肉桂鼓舞氣血生長。
本研究顯示,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常用藥物組合可視為三痹湯加減,基本方為三痹湯藥物去細辛、防風、茯苓、甘草、白芍、生地、肉桂、人參、續斷,加威靈仙、木瓜、枸杞子、白術。即由獨活、秦艽、杜仲、牛膝、川芎、當歸、黃芪、威靈仙、木瓜、枸杞子、白術組成的方劑可視為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新方,方中獨活善祛下焦和筋骨間之風寒濕邪;秦艽、威靈仙除風濕而通經絡舒筋;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枸杞子滋補肝腎;川芎、當歸、黃芪、白術補氣健脾養血活血;諸藥共奏祛風濕、通經絡、益肝腎、補氣血之功效,祛邪扶正,標本兼顧。
本研究顯示,治療眩暈的含黃芪-當歸藥對常用成方制劑有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八珍湯加黃芪為基本方,其功效為氣血雙補,另外常配伍補脾養胃之山藥,脾胃健則氣血生化有源;配伍枸杞子、牛膝補肝腎益精;配伍陳皮理氣健脾和胃,補血不滯,補氣不壅,氣血生化有源;配伍遠志祛痰安神。上述諸藥共奏補氣血、補肝腎、健脾和胃祛痰之功效。中醫學認為眩暈的病變臟腑主要在肝脾腎,以氣血不足、肝腎不足、腦失所養所致的虛證較多[19]。上述藥物組合的功效與此理論很吻合,方證對應,因此可以認為該藥物組合為治療虛證眩暈的新處方。
虛勞的基本病機是五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日久不復;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重視補益脾腎先后天之本[19]。本研究顯示,治療虛勞的含黃芪-當歸藥對常用成方制劑有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八珍湯減行氣活血之川芎,加補氣之黃芪為基本方,該方的功效仍為氣血雙補,且補氣血的功效強于八珍湯。可見,含黃芪-當歸藥對成方制劑主要適用于氣血兩虛證的虛勞,其用方為經典的氣血雙補劑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常配伍補脾養胃之山藥和補肝腎益精之枸杞子,以重視補益脾腎先后天之本。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含黃芪-當歸藥對的成方制劑臨床適應病證廣泛。治療最多的證候為氣血兩虛證和風寒濕凝滯筋骨證。治療氣血兩虛證的藥物以八珍湯將人參換為黃芪為基本方,還可用人參養榮湯和十全大補湯加減;治療風寒濕凝滯筋骨證的藥物為三痹湯加減變化的新方。治療最多的疾病是眩暈和虛勞,治療眩暈的藥物組合為八珍湯加味的新方;治療虛勞的藥物組合為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加味。該研究結果對黃芪-當歸藥對的臨床運用有重要指導價值,也可為相關的藥物研發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