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燕
摘要:A油田經過30多年注水開發過程,目前進入高含水開發期,綜合含水達80.8%,可采儲量采出程度達75.5%。水線推進不均勻,水驅波及系數低,使得水驅作用差的區域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
按照重新認識地下,重建井網系統的理念,通過綜合應用監測資料,靜動結合重新認識水驅規律,受人工裂縫、砂體形態影響,沿砂體走向是注水受效優勢方向;水井排和油井排井間剩余油富集是井網調整的主攻方向。
一、應用井間監測資料,重新認識水驅及剩余油分布規律
重點開展了井間監測,有效指導了老油田水驅規律及剩余油分布規律認識,為井網調整提供了有力依據。
1、河流相沉積、河道窄,現井網對砂體控制程度低
應用現代沉積理論模式,對沉積微相進一步精細研究,河道發育較窄,砂體延伸較短,砂體平面上多呈條帶狀分布。
由于河道比較窄、砂體寬度多在150-300m,使得現有的134米排距線狀井網,油井排井距224米,水井排井距335米,由于油水井井距過大,導致對儲層控制程度低,尤其是多向連通比例低,具備調整的潛力。
2、井間監測證明,砂體方向是水驅優勢方向
通過開展壓裂人工裂縫監測,證明主體區人工裂縫以北東向為主,與砂體延伸方向一致;而斷層附近裂縫以東西向為主。進一步說明裂縫的延展方向不只與構造應力有關,與砂體分布形態關系更密切,為研究水驅規律提供了地質基礎。
通過開展水驅前緣監測,利用人工注水時誘發的微地震,監測注入水在地下的滲流狀況,從而了解注水前緣分布、注水波及范圍和注入水優勢滲流方向。注水沿砂體方向優勢明顯。
3、不同井網下水驅特征表明,沿砂體方向是注水受效優勢方向
通過開展不同井網階段水驅規律研究,表明A油田水驅特征主要與沉積特征關系密切,砂體延伸方向是注水見效的優勢方向,與人工裂縫方向一致。
基礎井網下油井見效規律:為了避開東西向裂縫,防止油水井處于東西向而快速水淹,將井排扭轉為北東22.5度,與總的砂體沉積方向一致。通過歷史注采分析,認為砂體方向為油井注水見效的優勢方向。
井網調整后油井見效規律:在兩個區塊開展油井排加密、水井排油井轉注試驗,形成NE67.50線狀注采井網,目的是形成沿砂體方向注水,向兩側驅油。轉注以后,基礎井網下油井排老油井基本全部位于水井正東西向。至1996年加密前,注水8年,位于水井東西向上的油井沒有出現快速水淹。
4、宏觀剩余油主要在水井排及油井排井間富集
剩余油飽和度是在油藏數值模擬基礎上,把示蹤劑作為組分,建立油水兩相的組分模型,依據質量守衡原理建立的三維兩相數學模型。剩余油飽和度數學模型看,油井排井間、水井排井間是剩余油富集區。
4.1水井排水井間是剩余油相對富集區
一是受儲層沉積特點決定的。由于扶楊油層河道發育較窄,使得水井間335米井距對砂體控制程度較低,導致儲量動用不充分。二是與加密調整時的方式有關。1997年調整時水井排采取同時投注或轉注,沒有采取“隔一注一”的拉水線方式,待水淹后再轉注的做法,并且當時采出程度僅17.05%、含水43.3%,仍處于低含水開發階段,轉為線狀井網后,水井間為注采滯留區,剩余油沒有充分動用。
4.2油井排油井間是剩余油相對富集區
一是由于砂體分布窄、224米井距對部分砂體控制程度低,造成剩余油富集。二是根據滲流力學原理分析,線狀注采井網下,油井排油井間處于分流線區,剩余油未有效受到注水驅動。
二、井網優化調整實踐及效果
在上述水驅及剩余油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油水井排井間加密調整,沿砂體方向注采井網優化,水驅開發效果明顯改善。
1、指導油水井排加密調整
根據水驅規律、剩余油研究成果,為挖掘油水井排間剩余油,開展了油水井排加密試驗。其中水井排加密11口井,初期日產液7.2噸,日產油1.5噸,平均單井累產油1342噸。油井排加密4口井,初期日產液6.9噸,日產油3.6噸,平均單井累產油1722噸。試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1.1推廣效果
開展油水井排加密試驗以來,陸續推廣應用,共計實施井數170口,其中:水井排加密61口,油井排加密109口,共計建產能7.13萬噸。
通過井網調整,日產能力提高42噸;A油田通過井網加密調整,產量穩定在30萬噸以上,可采儲量增加197.7萬噸,采收率提高2.96個百分點。
1.2、指導沿砂體方向井網調整
沿砂體方向注采井網調整,改變現有驅替關系。通過水井轉抽,動用水井排水井間剩余油;通過油井轉注一方面驅替油井排油井間剩余油,同時形成沿砂體方向注水,向兩側驅油的井網模式。在Ⅳ區塊南部開展了井網轉換試驗,井網轉換區實施油井轉注7口井,水井轉抽10口井。
自實施以來,遞減法日增油能力11.8噸,階段增油4789噸。回歸月遞減率由1.57%減緩到-0.36%,實現綜合不遞減。依據指數遞減法測算,井網轉換后可采儲量增加15.5萬噸,相當于水驅采收率提高8個百分點。
從階段含水變化對比看,平面水驅波及狀況發生改變:南部和北部低水淹區擴大、中部高水淹區面積縮小。由于驅替方向的改變,使得油水重新分布,初步達到了延砂體注水、向兩側驅油的目的。
三、結論與認識
1、精細地質認識是油藏挖潛的基礎,針對性的油藏監測資料為方案研究與制定提供了保障。
2、隨著油田開發時間延長、油藏監測資料的豐富,水驅規律及剩余油認識的逐步完善,為各項挖潛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據。
3、今后工作重點仍是深化油藏認識,尤其是水驅規律認識,在此基礎上,深入做好精細水驅挖潛,從而為實現A油田穩產和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