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廠老區油田受砂體規模窄小、斷層發育及儲層物性差等因素影響,局部井區注采關系不完善,甚至出現有采無注孤立井的情況,此類井層地層能量虧空嚴重,由于常規措施改造工藝施工規模較小,目的井層的滲流狀況改善有限,難以建立長效能量供給,措施有效期短。本文通過評價單井壓裂增能吞吐效果,結合選井、選層、動態調整、施工規模、生產機制等方面分析,總結措施選井選層標準,確定挖潛潛力,探索提高油層動用的經濟有效方法和途徑,為油田穩產提供重要支撐。
關鍵詞:增能吞吐;措施界限;措施挖潛;能量補充
前言
經統計,受窄小砂體發育、斷層等因素影響,老區油田有采無注的孤立井有14口,而受儲層物性差、平面非均質性等影響,造成注水受效差儲層未得到有效動用的井73口;同時統計有效厚度在0.5m以上無連通水井的儲層232個,急需探索一種有效治理的挖潛技術,提高這類井層的動用程度。
1 方案優化設計
針對我廠部分井區受砂體規模、斷層或井網、井距影響,注采關系不完善,結合油層潛力分析、井場勘察、井況調查結果,優選10口井(無連通注水井5口、注水受效差井5口)實施壓裂增能吞吐措施。
1.1選井、選層條件
根據壓裂增能吞吐技術要求,結合以往壓裂效果分析,具體選井、選層條件如下:(1)目的層砂體剩余油富集;(2)投產初期日產油有高值顯示;(3)隔層厚度大于2m的穩定泥巖;(4)全井有效厚度3m以上;(5)井況、地面環境滿足試驗要求。
1.2 驅油體系及壓裂參數優化
根據室內實驗結果,表面活性劑在濃度0.4%的條件下,其界面張力可達10-3數量級,降低界面張力能力較強,設計使用濃度為0.35%;結合剩余油類型和砂體展布,設計驅油液6205m3,加砂量124m3。
2 試驗效果分析
10口井措施后,初期平均單井日增油3.7t,含水下降2.4個百分點,單井累計增油1283t。
2.1 選井方面
1)優選地層壓力保持水平≥65%的井
通過對比分析,10口井平均地層壓力7.61MPa,平均壓力保持水平在68.4%。其中,日增油≥5t、或累計增油≥800t的井地層壓力保持水平均在65%以上。
2)優選產液強度≤1.8t/m的井
通過對比分析,初期日增油≥5t、或階段累計增油≥800t井共5口,其壓前產液強度均在1.8t/m.d以下
2.2 選層方面
從已實施10口井措施層位的砂體類型、含油飽和度、有效滲透率等方面分析:席狀砂層位比例較高,剩余油飽和度在30%以上的層比例較高,滲透率在100-300×10-3μm2之間的層比例較高,其措施效果相對較好。
2.3 動態調整方面
考慮壓裂增能吞吐具有壓裂和驅油兩方面特點,結合壓驅井層類型,制定相應的調整措施。1)對無水井連通的井層,重點以減緩井區地層壓力下降速度為主,對井區的鄰近油井采取間抽、關井控液等措施;對有注水連通的井層,重點以控制措施遞減速度為主,對鄰近油井實施堵水、關井控液,連通水井實施細分、提水、壓裂等措施。
2.4 施工規模優化方面
從10口井施工設計看,初步結合砂體展布和儲層控制體積,按0.2-0.3PV計算用液量,按裂縫最佳穿透比20-28%設計措施層段加砂量。下步還需結合地層壓力、砂體連通關系、剩余油分布特征等,優化不同類型儲層的施工規模。
2.5 生產機制優化方面
對措施后套管壓力下降緩慢井,燜井至壓力趨于平穩,確保驅油液充分置換后,用油嘴控制自噴生產,待壓力下降至具備下泵條件后實施下泵生產;對措施后套管壓力下降較快井,燜井至1.5MPa,即已達到作業下泵允許壓力,立即實施下泵生產。
3 結論與認識
3.1 優選地層壓力保持水平在65%以上、壓前產液強度在1.8t/m以下的井;
3.2 優選滲透率在100-300 ×103μm2之間、含油飽和度在30%以上的席狀砂層位;
3.3 動態跟蹤調整對無連通井層以保持地層壓力為重點,有連通井層以控制產量遞減為重點;
3.4 措施后套管壓力下降緩慢井,燜井至壓力趨于平穩后開井;套管壓力下降較快井,燜井
參考文獻:
[1]趙立志,周廣華,大慶油田薩南開發區三類油層聚驅高效壓裂技術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7,26(3)
[2]張曉芹,關恒.大慶油田三類油層聚合物驅開發實[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6,33(3)
[3]楊二龍,曾紅梅.三類油層周期分質注聚的做法與效果分析[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7,26(1)
作者簡介:
張興廣,男,1985年7月出生,現任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地質大隊動態室副主任,工程師,工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