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錦7-33-28塊構造上位于遼河斷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第一斷階帶上的錦7塊中北部,含油面積0.92km2,石油地質儲量384.5×104t。開發目的層為下第三系沙一下和沙二段興隆臺油層,油藏類型為邊底水油藏。1988年以蒸汽吞吐的方式投入開發,開發興1、興2和興3油層,隨著開采的深入,暴露出很多問題,如井下狀況復雜,停產井增多,油井汽竄嚴重,油井生產周期短,吞吐輪次高,地層壓力低,吞吐效果變差等,為進一步提高油層的動用程度,完善開發井網,分析該塊存在的潛力,對該塊油井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改善目前該斷塊油井井況差、易汽竄、吞吐效果變差的生產狀況。
關鍵詞:蒸汽吞吐、汽竄、壓力、動用程度;
1.研究背景
1.1地質概況
錦7-33-28塊構造上位于遼河斷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段第一斷階帶上的錦7塊中北部,是錦7塊的次一級斷塊。斷塊整體為斷層切割的斷鼻構造。由南向北東方向傾沒,地層較緩,斷塊內發育三條次級小斷層:23-26、025-31和032-31,具有斷距小,傾角大,延伸長度短的特點。開發目的層為下第三系沙一下和沙二段興隆臺油層。興隆臺油層屬于西八千扇三角洲沉積體的一部分,在標志層的控制下,根據沉積旋回的組合規律將興隆臺油層劃分二個油層組,4個砂巖組。儲層巖性以砂礫巖為主,巖石成分以石英為主,分選差,膠結疏松。縱向上巖性上細下粗。為高孔高滲、邊水、普通稠油油藏。
2.油藏開發現狀研究
錦7-33-28塊于1988年正式投入開發,目前處于開發后期,產量降低、含水升高;經過多年開發,進入蒸汽吞吐開發后期,采出程度高、地層壓力低、油井汽竄嚴重,油井生產周期短,吞吐輪次高,地層壓力低,吞吐效果變差,再加上井況差的影響,嚴重制約著整個斷塊剩余油的挖潛。
(1)井下狀況復雜
錦7-33-28塊油井中發生套變或落物占總井的44%,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油井是帶病生產。近幾年平均每年發生的新增套變落物井高達3口以上,每年因套變落物導致停產1口以上,嚴重制約了下步措施的實施。
(2)油井汽竄現象發生頻繁,汽竄影響嚴重
錦7-33-28塊油層發育集中且連通性好,油層物性好,所以汽竄尤為嚴重隨著吞吐輪次的增加,地層壓力下降,再加上平面上、縱向上油層動用程度的不均勻,導致油井汽竄。受竄井表現為液量升、含水升、產油量下降,井口溫度升高,嚴重者甚至停井。嚴重影響了該塊的開發效果。
(2)生產周期短,吞吐輪次高,地層壓力低,吞吐效果差
錦7-33-28塊油井平均單井吞吐12周期。隨著吞吐輪次的增加,地層壓力降低,吞吐效果變差,周期產油下降,年度油汽比下降,嚴重影響著吞吐開發效果,油藏的穩產難度加大。
3.潛力挖掘實施及效果
針對錦7-33-28塊進入開發后期,油藏動用程度逐漸提高,剩余油分布隱蔽性強,呈高度零散化的現象。根據斷塊開發所面臨的形勢及存在的問題,要穩定區塊的產量,摸清油層剩余油分布是油藏綜合治理的關鍵。對此,我們通過開展油藏精細描述,充分利用各種動靜態資料,對錦7-33-28塊暴露出的問題進行綜合研究,仔細分析了相應潛力點并制訂了以下挖潛方案:
(1)應用側鉆技術恢復長停井產能,提高儲量動用程度,分析停產井生產歷史,研究停產井與鄰井的連通情況,找出有生產潛力的停產井進行復產,完善井網。
(2)錦7-33-28塊汽竄井主要以錦7-35-28、錦7-34-28、錦7-33-290井區為中心集中分布。由于斷塊汽竄方向是由西部向東部汽竄。因此今年以井區為中心,先注西部井再注東部井。優化注汽運行,減少汽竄發生,同時對雙向汽竄井實施同注同采,對單向汽竄井實施封竄調剖以減小汽竄影響
(3)針對錦7-33-28塊油層厚度相對較高,剩余油相對比較富集,還有相當潛力可以挖潛,因此可通過應用進攻性地質措施,調補層措施來提高縱向動用程度,同時根據油井實際生產情況,對油層有增產潛力的高含水井實施堵水措施。同時對于稠油老區塊來講,由于開采時間長,采出程度高,地層壓力低、油稠、流動性差,導致油井目前處于高含水、低產能,因此實施多樣化工藝措施,改善注汽效果是必要。
近兩年,錦7-33-28塊各類措施挖潛,有效率高達91.0%,同時實施區域輪換和同注同采等優化注汽方式,有效控制汽竄發生,大大提高油井的單井產能,累計增油 2360t,累計投入資金120萬元。
4.推廣應用及前景
(1)利用側鉆、大修換底等技術恢復有潛力停產井的產能,繼續對錦7-33-28塊優選由于井況差、高含水等原因停產的油井進行復產措施。
(2)通過互竄井間采取同注同采、區域輪注等綜合治理手段,繼續做好油井的防汽竄工作,確保錦7-33-28塊油井間下汽竄現象發生頻率下降,同時取得較好治理效果。
(3)多種動態監測技術認清油層動用情況及潛力,找出合理的挖潛措施,同時實施多樣化工藝措施,改善注汽效果,提高區塊開發效果。
參考文獻:
[1] 金海英.油氣井生產動態分析[M].石油工業出版社,2010.
[2] 葉慶全、袁敏.油氣田開發常用名稱解釋[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3] 鄒艷霞.采油工藝技術[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4] 任芳祥.稠油開發技術與實踐[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
作者簡介:
高珊(1990-),女,工程師,2013年畢業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士學位,現工作于遼河油錦州采油廠,從事石油地質工藝開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