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摘要】目前的聽障學生教學致力于尋找一中能夠將語言轉化為圖像的教學工具,來最大程度的彌補無法通過語言進行知識傳輸和解讀的不足。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以上目標的實現,借助美術創造力,制作適用于各學科教學活動的教學工具,轉換知識傳輸過程中的視聽關系,發展出一套適用于聾生高效教學的方案。
【關鍵詞】美術創造力? 聾生? 自制教學具
教師與聾生的交流主要依賴于手語,面對復雜的學科內容和龐大的知識體系,想要將全部知識以手語的方式展現幾乎不可能實現。為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自制教學具,將知識以動畫、視頻等方式呈現。既減輕特殊教育教師的授課壓力,也能為聾生創造更為有趣、生動的學習氛圍。學生對于美術元素的敏感程度最不受語言、聽力的限制,因此將美術創造力作為自制教學具和核心理念。
一、聾生自制教學具的設計
(一)設計原則
借助美術創造力提高聾生自制教學工具的適用性,其實只是將教育資源可視化的過程。新教學資源的開發難度較高,涉及學科特點的總結、知識層級的劃分、表達直觀性的掌握等。因此要求自制教學具的設計遵從以下原則:第一,美術性原則。對于聾生來說,美術的傳遞最不受其生理條件的限制,突出可視化教學資源的美術特征,將具體的學科知識以圖畫、圖形的方式呈現。借助聾生本身對于美術的理解能力,輔助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二,實用性原則。聾生自制教學具的開發意在降低課堂教學難度、提升聾生學習質量。要求教學具的設計遵從聾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需求,緊緊圍繞學科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第三,開放性原則。教學具必須能夠不斷適應學生群體變化及教育行業進步導致的教學需求變動,即具備一定的可擴展屬性。積極借鑒國外特殊教育教學工具設計的優秀經驗,提高自制教學具的適用程度。第四,經濟性原則。聾生自制教學具的設計與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為依托,不同的投入程度帶來的教學效果也不盡相同。經濟性原則要求自制教學具設計使用最低的成本,實現最佳的工具應用成效。
(二)工具形式
聾生自制教學具主要為圖像和視頻兩種形式。
(1)圖像工具。圖像可以是思維導圖、概念圖、實物展示圖、思維地圖等靜態教學資源。在美術創造力理念下,依照聾生的審美喜好及心理特點,將知識轉換成美術圖畫的方式展現。以靜態掛圖為例,靜態掛圖包括圖形和圖像兩部分。二者之間的差別在于繪制的簡易程度和信息容量。圖形利用簡單的線條、形狀,直觀、形象的表達客觀事物,包含的信息量較少,相對抽象但制作簡單。圖像包含客觀事物的全部基本信息點,一般用來展示真實的情境。
以語文學科的教學為例,聾校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九年義務教學的聾生應認識漢字2500個,會寫2200個。進行漢字學習時,聾生無法通過語言與感知漢字表達的實際含義,其理解和記憶相對表面化。隨著學習漢字量的增加,這種記憶會更加模糊,教學效果提升困難。此時若能配合靜態掛圖呈現生字或解釋漢字的含義,建立漢字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聾生即可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對漢子的深刻掌握,并通過圖像記憶,了解相似漢字或詞語之間的差別。圖像工具的表現力強,內容清晰直觀,可執行度較高,作為一項重點的自制教學具在特殊教育領域推廣。
(2)視頻工具。視頻指各類教學動畫、多媒體資料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手語動畫。視頻工具呈現出的學科知識更為豐富,通過動態化的展示,可解釋一些難度較大、結構復雜的知識點[2]。此外,視頻工具的應用使得課堂學習更為豐富有趣,有利于聾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聾生教學視頻中除了要包含基本的圖像信息外,還應融入簡單的字母和旁白解釋,并安插手語解讀畫面。特殊教育學習的內容與普通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合部分,在設計視頻工具時,教師可根據學科和進度,到網絡中尋找相關的教學資源,再依照聾生教學的特點對其進行加工和完善。以此讓聾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并降低自制教學具的難度。
下面選取英語學科,對手語動畫教學具的設計和制作流程進行簡要介紹。將教材章節中可結合在同一動畫中呈現的內容進行整合,本課題將“My name is Gina.”和“Making new friends.”結合為自我介紹。找到本校手語規范、優美的教師輔助手語視頻的錄制。設計動畫人物為Tom和Jerry,制作3幅動畫背景,分別為學校、公園和家。選取學生喜歡的色彩搭配方式,確保動畫足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人物動作的設計過程為設置文件名——制作動作原文件——制作動作庫。將場景、動作與手語視頻合成為同一文件,并配備對應的聲音。最后,對整個視頻進行美化加工,該過程參考學校美術教師的意見。
二、聾生自制教學具的應用
在制作聾生教學具之后,需要結合一定的教學手段將其充分利用到學科教學當中。依照實際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自制教學具的應用可配合情景教學和小組學習進行。例如,在講讀課文《桂林山水》時,首先利用課前制作的圖像、視頻等構建山水情境,將聾生帶入到桂林山水的意境中,再進行文章的學習。播放桂林山水視頻,觀看后進行簡短的小組討論,要求每組選用3個詞語,總結對桂林山水的感受。然后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生字詞的講解和文章結構的分析。每一漢字或詞語均配置1張解釋圖,用來輔助學生的理解。講讀結束后,再要求每組學生找出3個桂林山水的形容詞,對比視頻觀看時提出的詞語,分析其含義是否存在相似之處,并進行對比記憶。
三、結論
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優化創新的過程中,聾生自制教學具成為一項重點科研內容,實現教學資源的可視化特點對于提升聾生教育質量來說至關重要。目前,自制教學工具工作剛剛起步,融合美術創造力,從基礎教學資源的完善與調整開始,不斷豐富聾生教學工具體系,提升特殊學校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詩陽,丁玲.依托數字媒體探索特殊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廣播電視,2018,(06).
[2]高翠.運用手語動畫提高聽障學生英語讀寫能力的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項目基金:萍鄉市基礎教育課題“培養聾生美術創造力提高學生自主制作學具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PJGM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