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遷
【摘要】韓國與中國不僅是近鄰,而且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在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中容易做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五音戲作為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信息傳播方式多元化和文化消費形式多樣化的沖擊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然而,韓國在盤索里保護與利用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卻可以為我國五音戲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提供借鑒作用,從而助力五音戲走出“紅而不揚,振而不興”的怪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音戲 傳承與發展
在東亞,中、韓兩國唇齒相依,文化相近,共處于儒家文化圈,并都有自己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因而韓國在傳承與保護其地方戲曲方面所取得經驗,對我們保護和發展地方戲曲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長期以來,中韓兩國在這個戲曲領域缺乏必要的藝術與學術交流,再加上相互間類屬稱謂的迥異,未能互相溝通而建立起相應的學術共識,相互間關于地方戲的經驗交流更是一片空白。鑒于此,筆者將研究對象定位在韓國的盤索里與淄博地區五音戲的比較研究上,試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角度,解讀韓國盤索里的保護現狀對五音戲傳承與發展的啟示,為政府決策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與對策,為淄博地區五音戲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盤索里是朝鮮民族的一種傳統長篇說唱藝術,17世紀產生于朝鮮半島南部的全羅道,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音戲是在齊魯大地上土生土長流傳于山東淄博、章丘一代的山東獨有劇種,至今已有三百年地歷史,2006年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切民間文藝一樣,盤索里和五音戲這兩種戲曲藝術都成長于民眾的生活中,同歷代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聯系著,是民眾借以表達心理訴求和情感的釋放,是極富地域性和鄉土氣息的;它們繼承和發展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成果,與民眾生活相輔相成、雙向互動。然而,在社會發展節奏變快的今天,如何保護其生存空間,進而更好地傳承傳播下去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學術界對于五音戲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僅僅是局限在其戲曲本身的藝術性研究上,主要包括:①五音戲的源流考證;②唱腔、伴奏、劇目種類、音韻審美特征等音樂建設方面的探討研究;③五音名角藝術造詣及貢獻的敘述。雖然研究內容涉及面比較廣,但多為基礎性研究,基本都是客觀梳理于總結,分析不夠深入,角度不夠寬闊,缺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與傳承方面的理論成果,更缺少國內外比較視角下的研究,有著較大的研究空間。
然而,韓國對于盤索里的研究除了以上基本要素研究外,大大擴展了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并針對其藝術特征本身,結合當地現實狀況,提出了很多具有戲曲藝術普適性的多角度的傳承保護對策,對我國五音戲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筆者通過搜集、整理韓國歷史文化遺產名錄、淄博地方志文化志及等國內外對于韓國盤索里與淄博地區五音戲的相關研究資料,對其中基于兩者的比較研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角度的相關研究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對韓國盤索里與淄博五音戲形成了一個較為理性全面的認識,并試圖從中提取出韓國盤索里的保護現狀對淄博五音戲傳承與發展的啟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對其保護、傳承與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設想。
第一,政府改變單純的投資扶持模式,采取“陪同投入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五音戲的市場化運作,達成雙贏。變五音戲劇院的行政體制為市場體制,在爭取國家政策扶植的同時,努力適應當今文化市場的發展現實;恰到好處地與“齊文化”主題相銜接,與企業合作走產業化之路,通過一系列經濟運作延伸附屬產業及文化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第二,充分順應大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借助新興的信息載體,創新五音戲傳播方式,以新時代審美包裝五音戲,讓五音戲“活起來”。將五音戲作為一檔本地固定的電視戲曲節目,可以通過明星真人秀的模式,借助明星影響力傳播五音戲,也可以以類達人秀的模式對五音戲進行綜藝化包裝,通過各種人們喜聞樂見的現代化傳播方式,如網絡在線直播、快手、抖音等視頻軟件潛移默化地科普五音戲知識,轉化年輕受眾,將其打造成淄博市民都能聽懂的流行藝術。
第三,創新五音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方式,探索出一條兩者密切配合、雙向互動受益的長遠傳承之路。針對學生的年齡及學習活動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義務教育階段可將五音戲與學生課間操、讀書角等活動相結合;高等教育階段既可將五音戲與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專業學習相融合,也可與高校學分制、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相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同時五音戲也得到了有效的宣傳與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變得尤為重要。作為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音戲是魯中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雖然當前遭遇經濟轉型、文化轉型導致的多元文化的沖擊而陷入暫時的發展困境,但只要在政府的保護、扶持及引導下,樹立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通過多種媒體的綜合傳播、推介,并與企業、旅游業合作獲得常態化的演出,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五音戲一定會恢復往日的輝煌,重新響徹齊魯大地。
參考文獻:
[1]王婷,劉曉靜.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實—以山東五音戲為例[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4.
[2]張世均.韓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西華大學學報,2011.
[3]王梓民.五音戲與魯中鄉土文化研究[J].文藝雜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