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存在不同的法律制度,而在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各種制度也需要進行改革、完善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當然刑事訴訟制度也不例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則是改革的關鍵點,這一制度改革能夠有效改變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下產生的弊端,包括庭審形式化、非法取證等問題。本文將探究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審判中心? 偵查中心? 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一、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原因何在
首先,目前我國公、檢、法三機關之間存在分工配合有余,制約不足的問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關系應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可在實踐中卻出現了“偵查中心主義”,導致出現了偵查機關的偵查權力過大,法院的審判權力相對薄弱的局面。在“偵查中心主義”的背景下,甚至一些辦案人員為了盡早結案,抓獲所謂的“犯人”,可能會采用刑訊逼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則可以有效遏制偵查權過大的弊端,提高法院的審判權威,對偵查機關、檢察院的偵查、起訴活動形成有效的監督,督促偵查機關、檢察院的辦案人員認真對待其所經辦的案子,盡量讓每個案子都最大可能的實現公平正義。其次,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是法律條文的應有之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2條的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未經審判,不得定罪,凸顯了法庭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現實的情況卻并非如此,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在偵查階段或者起訴階段就將犯罪嫌疑人當有罪之人來對待,使得法院的審判過程變得可有可無,這必然是與我國的法律規定相違背的,同樣也必將阻礙公平正義的實現。刑事訴訟涉及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財產自由乃至生命權,這要求法律職業者必須謹慎對待每一個案件,不能未經審判即進行推定有罪。最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有利于保障人權。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要求我們不能為了打擊犯罪而犧牲人權,我們要做的是在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2004年修改憲法,其中就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條款明確寫入憲法,體現了我國對人權保障的重視。總之只有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發揮審判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作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公平正義,維護司法權威。
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對策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已,事關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需要我們切實落實到行動當中去。因此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我們需要在全社會樹立全新的有關刑事訴訟的理念。自古以來我國的司法制度就存在“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護”的偏好,此種理念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因此為了改變固有的觀念,我們需要在全社會進行法治教育,需要向社會公眾宣傳訴訟程序的重要性,弘揚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理念,讓社會公眾主動的接受這樣訴訟制度改革,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第二、避免法庭審判流于形式,要實現庭審的實質化。目前,法庭審判形式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法官對案件的的認知主要不是通過法庭調查,而是源于偵查機關提供的書面材料。這就有可能導致出現“先入為主”“庭審流于形式”等問題。實踐證明庭審流于形式將導致其他的訴訟程序淪為空轉,程序正義更是無從談起,當然在實現法庭庭審實質化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律師發揮的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有的法官會根據自己在庭審開始前了解到的案情,在案件判決之前就在自己的心中作出預判,從而無視辯護律師提出的觀點,這將不利于法官公正判案。總之,尊重法庭辯論,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尤其是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意見,不僅是對其權利的尊重及保護,更是有利于作出公正的裁判,可以進一步促進庭審實質化的實現。
第三、我們需要健全非法證據排除制度。之所以會發生那么多的冤家錯案,有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刑訊逼供、非法取證所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健全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在此過程中對于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證據材料要予以堅決排除,如此一方面維護公平正義,一方面也能提升法官在庭審中的權威,維護庭審的重要地位。
三、結論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符合我國司法制度建設發展的步伐,利于實現法律所保護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楊子果.基于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8,(32).
[2]黃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研究[J].文化學刊,2019,(01).
作者簡介:姜程(1993-),女,江蘇常州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7級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