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
摘 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德育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為出發點,通過分析網絡視域下小學德育工作的新目標以及網絡為德育工作者帶來的挑戰,提出建設網絡德育師資隊伍、全方位滲透德育教育、家長引導和監督、建設網絡交流平臺等針對性措施,希望能為小學德育工作建設帶來啟發。
關鍵詞:網絡;小學德育;效能
引言:
網絡是把“雙刃劍”,給教育帶來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隨著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網絡遍布千家萬戶,網上信息獲取雖方便、快捷,但也良莠不齊,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信息的篩選能力差,自控能力弱,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面對網絡這個新環境,發現德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特點,提出新方法、新途徑,構建全新的德育理論體系。利用好網絡這個新武器,使其成為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效能的助推器。
一、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新目標
新時代催生新任務,新任務提出新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宏觀背景下,小學德育目標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迸發出新的生命與活力。
(一)提高小學生對信息的辨別力和自控力
由于小學生辨別和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有限,以及面對誘惑性事物時自控力比較薄弱,這就對小學生的辨認能力和自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德育教育中,德育內容多以積極內容為主,對消極內容會進行適當刪減。教科書的內容也是經過多領域的專家學者精心挑選、層層審定而成,防止對小學生的道德觀念造成不良影響。但是通過網絡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有些內容可能和教科書或教師講的內容產生矛盾,這就導致小學生對教科書和老師的講授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因此,在網絡大環境下,德育工作者不僅要給小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要培養他們辨別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面對誘惑信息時的自控力。
(二)形成“雙線”一體化小學德育新形式
互聯網像魔法棒一樣,指到哪里,哪里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互聯網潮流中,教育行業也不甘示弱,“互聯網+教育”逐漸興起。[2]因此,作為教育行業的成員之一,德育教師也應該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創新德育新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雙線德育”模式,通過創新德育途徑來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道德認知需要。線下通過各種主題班會、社團活動、課程學習來培養小學生的道德素養,線上可以開展各種德育主題演講、征文活動投稿,以及課程評價反饋等,為傳統德育手段注入新的活力。
(三)構建“三方聯動”的小學德育新模式
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家校互動”的小學德育模式正在解構,構建以小學生為中心,社會、學校、家庭“三方聯動”的德育新模式是當前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社會是德育的最終指向,小學德育根植于社會,德育應該引導小學生認識和適應社會,而網絡的出現拓寬了社會這一主體的范圍,將小學生置身于更宏觀的環境中。因此,社會將成為德育新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維。
二、網絡環境下小學德育工作新挑戰
(一)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觀點不一
網絡信息的虛擬性、傳播的無限性,身份的隱藏性等特征,給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傳播速度快,更新頻率高,言論較為自由,各種極端思想和不良信息充斥其中,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小學生很輕易就會陷入信息的沼澤難以自拔。另一方面,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小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長期沉溺在網絡世界的小學生,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容易形成孤僻、冷漠、不善表達的性格,更會削弱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對德育教師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
網絡時代對德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知識面的擴展和深化。在傳統德育教育中,教師所講授的德育內容局限于書本。但隨著網絡的出現與應用,信息的層出不窮和觀點的褒貶不一無時無刻都在挑戰著老師的權威,比如“老人跌倒扶不扶”、“公交車上該不該讓座”、“美麗的謊言算不算欺騙”等富有爭議的道德事件容易讓小學生們產生困惑,這就需要德育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對相關道德理論的深度剖析,才能將復雜的道德問題簡單化,抽象的道德問題具體化講授給學生。二是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是以各種電子產品為載體,通過APP,網絡站點等渠道發揮作用,各種熱門社會事件,學習資源都要在懂得如何操作的前提下才能獲取。作為新時代下的現代教師,尤其是對年齡較大的教師來說,要掌握并熟練的運用各種電子產品以及網上交流平臺并非易事。
(三)對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施加無形壓力
當前基于網絡的教學環境是學校進行硬件設施建設的基本趨勢。在網絡時代下,對于學校而言,想要提高德育效能,網絡硬件設施建設是前提條件。硬件設施對于“互聯網+德育”而言,就猶如汽油對于發動機的重要性,沒有汽油發動機就無法運轉,沒有良好的網絡硬件設備,利用網絡進行德育教育就是紙上談兵。但是目前我國教育發展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和城鄉差異,資源分配不均,許多學校想要加強相關的網絡設施建設也只是心有余而財力人力不足。
三、提高小學德育效能的路徑探索
(一)建設新型網絡德育教師隊伍
學校可以建設一支由德育工作者(包括德育領導、班主任、科任教師、少先隊輔導員)、信息技術教師以及信息中心技術人員組成的網絡德育教師隊伍。[6]德育教師負責搜集網絡上以及身邊的德育資源,觀察并提煉具有教育意義并與小學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道德案例,分析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問題。此外,德育教師要善于將自己打造成一名“數字化德育教師”,善于根據小學階段學生德育課程的特點合理使用互聯網,大膽創新,提高德育課程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小學生道德行為逐漸從他律走向自律。[2]信息技術人員根據教師提供的素材進一步加工,在學校相關德育網站上進行發布;信息技術教師在講授計算機操作的相關程序的同時,還要告誡小學生誠信上網、文明上網、遵守網絡操作規范。只有德育教師隊伍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為學生建筑起通往道德的橋梁。
(二)全方位滲透網絡素養教育
在網絡與現實逐漸融合的現代社會,小學生網絡素養的高低對網絡的運行秩序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德育內容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進行自我更新。從教師層面出發,學科教師可以利用與網絡相關的學科知識,潛移默化的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德育教師以及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辟網絡教育專題,詳細為小學生講解關于文明上網的相關知識;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家長會等途徑向小學生及其家長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從學校層面出發,學校德育處可以通過升旗儀式、開學典禮、專家講座、在學校網站中開辟德育專欄等形式,宣講有關網絡使用的道德行為規范,使小學生在面對網絡時能夠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提升網絡道德素養。
(三)家長的引導與監督
提高德育工作效能除了學校和教師的努力以外,家長的引導和監督也起著重要輔助作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師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許多家庭都配備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以方便孩子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家長在充分尊重孩子行動自由的前提下,應該對孩子的上網時間、網頁瀏覽等情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監督。
首先,家里面的電腦應該盡量安裝在公共區域,比如客廳或者書房,同時在電腦上安裝一些過濾垃圾信息、反黃色信息的軟件;其次,規定每天的上網時間,如果孩子以學習為借口,要及時向老師核實信息是否屬實并定期檢查網頁瀏覽記錄,了解孩子的上網蹤跡,防止出現撒謊以及不良信息的獲取等情況;最后,建議不要給小學階段的孩子配備手機,小學階段的孩子自控能力差,過早使用手機不僅容易分散學習注意力,出現網癮現象,還會導致孩子出現早熟、暴力等不良心理反應。如果已經配備,建議禁止帶去學校,并將手機設置成為“學生模式”,定時開關機,手機密碼時常更換等。除以上監督行為,家長還應該定期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上網觀念,內外兼顧形成合力,才會產生量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建設網絡德育交流平臺
建設網絡德育交流平臺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其一,各個省市的教育局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的特點,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建設省市網絡德育平臺,設置“法制教育”、“愛國教育”、“德育工作模范”等專欄,建立強大子網絡,使下屬各學校可以建立相應的小德育平臺。[8]其二,學校要主動出擊,在省市德育網下建立校園網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上網環境,防止學生到社會上的“黑網吧”上網。學校可以在校園網站上舉辦“道德小標兵”、“文明小學生”、“校園之星”等評選活動,上傳各種道德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推薦適合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影視作品,比如:《感動中國》、《飄揚的紅領巾》、《小兵張嘎》等。其三,每個班級可以在校園網的平臺上進行班級網頁建設,設置功能不同的專欄,比如:“班風班規建設”、“個人風采展示”、“說說心里話”、“國家大小事”、“家長連連看”等,這樣不僅能擴展學生的視野,了解學生內心想法,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也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總結
網絡視域下的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德育工作者要詳細掌握網絡的特點,全面了解網絡給小學生及其自己的德育工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想要通過利用網絡提高小學德育效能,首先德育工作者們需要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拓展德育途徑,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挖掘富有創造性的德育課程。其次要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培養小學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以及自控力,普及與網絡相關的法律知識。最后努力做到家校聯合,共同引導和監督。當然,想要利用好網絡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效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德育研究者、德育實踐者以及家長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潘發成.借助互聯網完善德育教育[J].文教資料,2019(05):151-152.
[2]王聰,沈貴鵬.“互聯網+教育”在中小學德育中的實踐初探[J].大眾文藝,2018(24):214-215.
[3]黃小全.網絡環境下的小學德育工作[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9):30+40.
[4]汪波.談網絡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支持[J].文教資料,2018(13):188-189.
[5]黃麗萍.自媒體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3):4-6.
[6]吳茂森,王建火,吳澤武.網絡環境視野下的中小學生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3):7-9.
[7]顏桂花. 高校德育人本化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8]鄭華強.用好網絡這個新陣地[J].中國德育,2015(0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