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國際地位穩步提升,中國要構建與實際相符合的大國形象,營造有利于我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提高國家軟實力;澄清誤解,闡明立場;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要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暢通傳播渠道,多元主體齊發聲,傳播中國的時代最強音。
【關鍵詞】: 中國故事 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論斷確立了我國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要做好對外宣傳,“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精彩的故事是國家形象的生動描寫,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對外傳播的重要課題。
一、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背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砥礪奮進,促改革謀發展,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向前推進。中國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中,積極融入世界,為世界發展和進步提供機遇,也希望世界對中國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助力中國獲得與客觀實際相符的國際形象。中化文明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如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輝煌成就,從歷史文化和當今發展態勢來看,中國完全有底氣、有信心講好中國故事。
(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轉化的理念是在向世界展示中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而且煥發出巨大生機。中國的獨特的發展路徑與西方普適性語境不符,這往往成為別有用心者詆毀中國的理由。講中國故事從來不回避矛盾,新時代矛盾轉化這一準確判斷恰恰是中國思考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的出發點,新時代要求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以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契機,講好中國人民開拓創新解放發展生產力的故事。
(三)中國走近國際舞臺中央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也相應的提高,中國越來越多擔負起大國責任,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維護地區和平以及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在20國集團歷次峰會中,中國都積極建言獻策,促進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達成共識。中國倡導“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切實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以“一帶一路”戰略為抓手,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平臺,積極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與共同繁榮。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沖突等多方面原因,西方國家并不能客觀公正地認識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使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意義
(一)建構良好國家形象,提升軟實力
國家形象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也能夠提升國際軟實力。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家形象與經濟實力并不匹配,中國國家形象屢遭誤讀甚至丑化,因此發揮對外傳播的積極作用,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爭取世界的理解和認同是中國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講好中國故事要服務于國家形象建構,重點展示中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形象,繁榮發展的東方大國形象,崇尚和平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和開放共享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中國故事是中國人民謀幸福、中華民族某復興的故事,體現的是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契合人類的基本情感。只要我們堅定不移的把中國故事講清楚,講生動,就會有更多國家看到中國的發展成果并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中國的國家形象和軟實力必然會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二)澄清誤解,向世界清楚真實的中國
信息社會,誰能在國際輿論場講好自己的故事,誰就能掌握更過國際話語權。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與我國經濟實力尚不相稱,在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之下,我們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國際上依然存在一些對中國的誤解,如“中國威脅論”、“中國搭便車論”、“中國滅亡論”、“中國稱霸論”、“中國不負責任論”等,這些誤解的背后往往是或明或暗的政治和文化偏見。由于歷史差異、地域限制、信息不暢等方面的原因,外國對中國的認識模糊,存在誤區和偏見。如果不能澄清這些質疑和誤解,對于對外有效溝通、提升我國軟實力就是一個很大的缺失,不利于和諧外部環境的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回應誤解與興趣點,就是在傳播真相、澄清事實、釋疑解惑。西方輿論場中的“鏡像中國”與客觀的真實中國有很大偏差和反差,我們必須要主動講中國故事,發出真實、權威的中國聲音,呈現中華民族昂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新姿態。
(三)共建共享,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近代中國是世界發展潮流中的“局外人”,如今的中國從開放性國家到世界性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越來越多地用中華民族的智慧為解決國際問題提供可行方案。我們利用二十國集團峰會機制等新機制、新平臺,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為推動國際經濟合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而且中國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解決的問題,許多都是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講好中國發展故事,也是在將中國改革發展中的經驗、成果分享給世界,為世界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從落后的基礎上追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向好發展,中國道路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有古老的中華傳統思想資源。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提供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視角,雖然各國國情不同,但具有借鑒參考意義。
三、新時代講好中故事的路徑
(一)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1.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中國故事的對外宣傳基于對中華文化清醒理性的認知和對中華文化內涵價值的充分肯定,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精品意識,讓更多優質的中華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對外傳播,要依托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發展獨特的中華文化產業,讓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引領世界文化潮流。其次,在故事傳播中嵌入中國價值觀念。講中國故事的落腳點在于傳播故事中的中國價值,爭取更多的國際認同,文化符號是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世界熟知的中國文化符號更多的是功夫、熊貓、兵馬俑等,中國文化符號紛繁復雜,外國人了解的只是極少數,因此要不斷挖掘和利用能夠體現我國價值觀念的文化載體,創造出能夠貫通人類共同情感、精神追求的產品。
2.提高傳播銳實力
我們所講的中國故事,只有被國際社會接受,才能對中國形象起到積極作用。不同國家和不同群體對中國關注點不同,發達國家更關注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舉措以及發展的未來走向,發展中國家更關注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周邊國家更關注“一帶一路”的新政策。講好中國故事,要準確回應不同國家的期待與關切,多元進路展現和平崛起、與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國選擇。對外傳播,內容為王,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要以內容和質量為核心,找準市場有的放矢,精心選擇素材,制定精準化傳播策略,提升中國故事的吸引力。以當地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中國故事講述者要精通地方語言以及背后的文化,力求以最地道的語言把中國故事講得“入耳” “入腦”“入心”。要全面了解不同地區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收聽收視需求等,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受眾及內容的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選擇故事素材和呈現形式,將受眾需求轉化為產品,增加受眾“黏性”。
(二)暢通傳播渠道
1.打造旗艦品牌媒體
實行走出去戰略以來,我國打造的“1+N”模式取得了眾多成果,有一些能夠傳播中國聲音的中央媒體,但是與傳統西方媒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從現實來看,我們仍然沒有與老牌西方媒體(如CNN、BBC等)抗衡的品牌媒體。媒體是既是傳播的載體,也參與著輿論制造,我國在品牌媒體領域處于弱勢,西方強勢媒體就會出來替我們講中國故事,這些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又有自己的立場,溝通不暢就會有失實、誤導甚至歪曲,在中國媒體集體失聲的情境下,由外國媒體掌握報道主動權,我們的對外宣傳便處于不利地位。我國主要媒體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地方媒體對外宣傳意識薄弱,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旗艦品牌要多方合力,結合現代傳媒技術發展趨勢,以大傳播的理念整合媒體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打造中國自己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旗艦媒體品牌。
2.尋求與國外媒體合作
一部斯諾的《西行漫記》讓紅色中國廣泛傳播,中國的革命實踐獲得世界關注與稱贊,這是中外合作取得成功的典范,講好中國故事也能從中吸取經驗。如今,中式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外國媒體期待進入中國,親身體驗中國崛起的奇跡,探究中國何以能夠快速實現如此巨大的進步,而國外媒體感興趣的也就是我們要向世界展示的中國故事。中國人講自己的故事有優勢和特點,但是往往缺乏通約性表達,難以引起共鳴,而外國媒體講述中國故事,可以通過他塑的方法、他者的視角來傳播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更容易獲得國外民眾的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打造中外合作的媒體傳播模式,以我為主,為國外媒體進入中國提供準入機制,給予政策幫助。從長遠看,還要培養一批“知華派”記者、編輯等內容生產者,力圖發掘中外文化的“最大公約數”。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雖有對外傳播中國的需求,卻不能失去維護自身利益的立場,絕不能容忍歪曲中國的失實報道。
(三)多元主體齊聲和鳴
1.以小視角引發共鳴
“大故事”多為宏大敘事,從國家層面講述中國故事,以頂層設計和大政方針為主,表達方式多為平鋪直敘,直接呈現;“小故事”則關注中國大地上的個人生活,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眾多外國人在中國實現自己中國夢的故事,通過生動、連貫的語言來講述具有生活氣息的故事,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如果僅有宏大敘事而沒有具象的中國人的生活,則無法打動受眾,而僅展示個體生活過于微觀,無法展現中國發展的恢弘氣勢,因此要講二者結合,既有國家層面也有個體層面。2013年,由復興路上工作室創作的短片《中國共產黨與你在路上》,以普通人為敘事落點,講述中國普通老百姓真實和樸實的愿望,借助國際化的敘事方式,紀實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引起國內外受眾的共鳴。講好中國故事既需要宏大敘事也需要以小見大,講述中國大地上豐富多元。
2.多元主體齊發聲
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中國的企業、團體、個人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國,大多數外國人接觸中國人的機會是有限的,他們遇到的那些中國人,對他們來說就代表中國,因此外國人所接觸的就會形成他對中國的印象,如果她接觸到的個人不能解釋中國,不能講好中國故事,那么他就會自己去想象和虛構中國。國家領導人、官方、企業家、人民群眾、海外華人、外國人,都能夠作為中國故事的敘述者。通過外國人來講述中國故事,從旁觀者的角度做客觀陳述對外國人而言更有信服度。移動互聯網時代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快捷方式,短期到訪或長居中國的外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向世界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我們要加強中外交流,鼓勵有志趣的外國人進行創作,以他們的視角來傳播中國故事。
現階段,外國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誤解依然存在,對外宣傳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內在包含著要建立好良好的國際形象,而講好中國故事是實現途徑之一,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社群支持、個人踐行,整合資源,多方努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兼備,堅定中國立場讓世界聽見響亮的中國聲音。
作者簡介:陳盈(1994年4月——),女,碩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