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麗
摘要:職業教育在教育脫貧攻堅上具有重要作用,它“短、平、快、準”的特點可以幫助貧困人群快速提升自我能力,達到就業要求。按照國務院“精準扶貧”的目的構建山區職業教育,以培養貧困人群脫貧就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指導方向,將山區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機構進行有機融合,更好地推動山區的職業教育。本文通過對山區職業教育的實施方法進行研究,為山區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的融合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山區職業教育;培訓融合;研究
提高貧困人群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不僅可以幫助山區擺脫目前貧困的局面,還能促進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開展“精準扶貧”的主要目的。山區相比平原地區的地形更加險峻,不能開展機械化的耕種和收割,也不容易進行灌溉活動,所以不適合栽種水稻、小麥等糧食。且山區山路崎嶇,交通出行不便利,想要建設基礎設施的難度也遠比平原地區要大,經濟基礎低下且發展不易,對此,國家開展了扶貧攻堅戰,重點扶持和開發貧困山區的經濟產業,促進我國經濟全面發展。
一、山區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的實施方案
(一)構建發展體系
山區的大多數貧困人群處于初中或小學水平,且山區的教學力量不強,缺乏大量基礎的教學資源和優質的師資力量,導致山區地區的高中及以上教育規模較小或沒有。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大力發展中職教育的方式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的推廣達到所在區域企業的人才水平要求,提高所在區域的平均文化教育水平[1]。對于山區的職業教育培養,可以為山區貧困人群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援助、其他職業技能培訓等教育服務,促進山區各行業的經濟建設。山區的環境不適合發展農業,稍不注意就會引發水土流失的情況,為了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該主要發展旅游業、服務業、民族文化產業、特色農家樂等產業。對此,山區的社會培訓機構應該主動聯系山區當地相關企業,了解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和職業技能,使得培養出的人才符合企業的要求,達成就業目標。
(二)選擇教學方式
山區的職業教育為了幫助貧困人群實現就業再發展的目標,所以在設計專業和課程的時候,更加重視教學的實用性,即能否幫助山區人民掌握生存發展的職業能力[2]。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應根據山區人民的知識水平,減少繁雜的理論知識教學,主要以實踐掌握實用技能為主,做到彈性授課,靈活變通。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按照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集中授課和單獨指導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學過程中多次出現的教學問題,可以通過設置集中教學點的方式,每個星期在教學點集中教學,一次性解決一周積累的多個問題。對于需要實踐或抽象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實訓室或到企業開展產教結合等方式現場解決,盡可能簡單易懂的解決所有問題,面對文化水平較高的貧困人群,可以采取課后上門教學、視頻教學等更加簡便的方式。
(三)建立培養模式
山區的職業教育在構建培養模式的時候,應該結合國家推出的職業教育扶貧富民政策和對口幫扶職業教育政策的內容,一來可以通過當地縣級政府按照目前的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的情況,按照需求進行公開招標,實施社會培訓教育機構承包制,二來可以由當地各級(縣、鎮)政府將社會培訓任務交給當地職業教育中心負責。建立山區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結合的培養模式,要依靠當地政府、相關企業、中、高職院校及相關職業的合作社等單位共同合作,建立和完善培養模式,即要當地的中、高職院校、當地職業教育中心等單位為山區貧困人群開展教育和培訓,也需要通過產教結合的模式,和當地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開展培訓合作,通過合作交流,確定每次培養的人數規模和職業技能,確保貧困人群完成培訓過后可以順利留在企業任職[3]。
二、山區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融合的建議
(一)構建山區職業教育的統籌機制
在推進山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時候,區、市、縣政府要結合各方資源合力構建“三級聯動”的職業教育統籌機構,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4]。區級政府和地級政府,主要利用資源開展職業教育培訓,鄉級政府和村級政府則做好職業教育的宣傳和普及,推動更多貧困人口參與職業教育的培訓,同時將參加職業教育并就業的人數作為扶貧任務的考核指標,提高各級政府對推廣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這樣既保證山區貧困人群可以了解并接受職業教育,也確保參加職業教育的人員掌握一項或多項專業技能,達成就業再發展的目標。另外,政府要重視山區的職業教育發展,將教育扶貧和城鄉發展同時發展,積極對接山區當地的中、高職院校,通過推廣和實施國家的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政策,精準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二)推進多元化山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在扶貧攻堅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產業的發展需求,通過對接產業建設職業院校的對口專業和專業技能。政府可以通過教育扶貧的宣傳,引導各行各業關注貧困山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通過扶貧資金的不斷投入,提高各職業院校對企業對口專業的基礎建設,解決貧困山區的教育缺陷[5]。加強區內職業院校和區外職業院校的鏈接,增加區外職業院校給予山區職業院校的招生名額,同時啟動山區教育專項扶貧資金,建設山區職業院校的硬件設施和必備軟件,彌補山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足。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社會支持不斷的改進,形成靈活變通的辦學形式和投資方式,改變過去只依靠政府投資的發展方式。
三、結語
為了達到快速、精準、穩定提高貧困人群自我發展能力的目的,山區扶貧實行職業教育與社會培訓的融合發展,在扶貧的過程中改變了一部分人的貧困現狀,幫助一些山區貧困人口掌握了一門賴以生存的技能。但目前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等待解決,山區職業教育要做到“精準扶貧”中的“精準”,就必須不斷完善相關的教育體系,通過各級政府的普及推廣,不斷提升山區貧困人口的就業率和文化程度,早日完成國家全面小康的國家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舒.我國職業教育終身化:域外經驗與構建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7):61—65.
[2]? 趙昱,陶小恒.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對當代職業教育的借鑒及啟示[J].黑河學院學報,2017(8):1-12.
[3]? 俞啟定,喻忠恩.對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思考[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2):1—5.
[4]? 馬建富,呂莉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貧困治理的職業教育價值和策略[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75-76.
[5]? 李珂.鄉村精英: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國家與民眾的有機勾連[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浦江縣檀溪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