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玲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建設的不斷規劃,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客流分配問題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彼此之間的配合和銜接。如何通過一系列的協調、規劃、預測手段,使兩種交通線網達到緊密連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整體運行效率。為達到此目的對軌道交通與公路的客流影響因素及分配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議。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公路交通;客流分配
一、城市交通客流預測的重要意義
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長,汽車數量逐年上升,使得城市交通結構性矛盾突出。交通設施、交通規劃、管理水平等因素與之匹配不平衡,使得交通問題日益嚴重。一般來說,道路的“生產”速度始終跟不上汽車的生產速度。改善大城市交通狀況,緊緊依靠增加道路面積是不夠的,在新建、拓寬道路的同時,還必須調整城市交通結構。公共交通是一種高效利用道路資源的交通方式。從公交車輛的增加到客運量的增長及運營服務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和軌道交通共同承擔城市內部客運交通,隨著出行距離的增長,居民對出行時耗越來越注重。對長距離出行而言,乘客往往傾向于選擇那些速度較快的交通方式,以求縮短出行時間,軌道交通具有明顯優勢;而公路交通具有交通線網更加完善,范圍更加廣泛,投資成本低,交通線路靈活等特點,仍有很多乘客依賴于此種方式出行。所以客流預測尤為重要。
軌道交通由于其投資大、建設周期長,軌道網一旦實施,在長時間內很難改變,而常規公交線路的組成比軌道交通更靈活,線路結構可以根據不同時段及不同客流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客流預測及分配對實現公共交通一體化具有現實意義。分析影響客流的因素和規律,從而探尋城市公共交通合理換乘與線路整改的方法。
二、城市交通客流分配因素
在城市公共交通運營初期,客流增長過程中基本上會經過一個客流培育階段,一個乘客認知、適應、熟悉并搭乘直至形成一個合理的客流吸引區域的過程,客流的增長比較平緩。當運營進入成熟期后,客流開始高速增長,再趨于平緩,之后進入穩定期。當運營進入穩定期后,客流的變化幅度變小并且還可能會出現小幅度下降的趨勢。不同的因素對客流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票價是客流成長過程中極其敏感的因素,對客流的影響程度大且直接。可以通過調整票價對客流直接構成吸引和分流作用。調低票價,可充分吸引客流,調高票價,會抑制或失去一部分長期客流,將其分流到其他交通方式上。
速度、客運能力,城市軌道交通一般深埋地下或者以高架形式,具有專用路權,不受地面其他交通方式的干擾,與常規公交相比,在其速度和運能優勢明顯體現出來。
安全、舒適特性,居民出行時往往將使用交通工具的安全及舒適程度作為考慮的主要因素,舒適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強了對于客流的吸引能力,擴大了吸引客流的范圍。
能源消耗及環保特性,實行公共交通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城市客運交通壓力,同時公共交通也在能源消耗、環境保護方面做出非常大的貢獻。城市軌道交通的單位能耗僅僅是常規公交的一半,且軌道交通的能源消耗較少和環境污染較小,同時由于絕大部分線路深埋地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對地面道路的占用很少,節約了地面寶貴的土地資源,促進了交通業的可持續發展。
服務范圍,是指服務的對象及服務對象所覆蓋的區域。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服務的對象均是全部的公民,但是所覆蓋的服務范圍卻有所差異。不同的運輸方式,具有不同的運輸服務范圍。相比,城市軌道交通相對于常規公交更具有優勢,更具有競爭力。
三、城市交通客流預測方法
目前,我國對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預測普遍采取的方法有土地利用法和四階段法四種。
土地利用法主要側重于對一條線和每個車站周圍一定范圍內土地利用的研究,其包括進站量、線路流量、換乘量的計算。
四階段客流預測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劃分與出行分配四個步驟。四階段法目前已經比較成熟,并且在實際應用中也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國情和城市間發展的差異,國外的這些成熟理論在國內不記得就完全適用。四階段法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國城市軌道線網規劃主要借鑒公交客流預測的模型和方法,沒有形成適合城市軌道交通網自身的理論和方法,在規劃是缺少必要的理論基礎等,因此,四階段法在使用的過程總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結束語
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高效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流,大大緩解城市主干道高峰時段交通擁擠,因此,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適合沿城市主要客流通道鋪設,承擔城市主干道上的主要客流。相比之下,常規公交線路靈活、線網稠密、適應性強、投資較小,適合于中短途運輸,因此不但可以獨立為居民出行服務,而且可以為軌道交通集散客流服務。客流規劃為確立以公共交通為城市主導的地位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偉軍.對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的思考.管理觀察,2014年.
[2]? 郭學琴.城市軌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00年.
[3]? 蔣冰蓄,孫愛充.城市快速軌道交通接運公交路線網規劃[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8(3).
(作者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