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利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分析研究空想社會主義的城鄉關系發展相關理論,形成了具有科學性的城鄉融合及其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鄉村加速發展、協調城鄉矛盾的基本策略。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正是新時期協調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南。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六大內容之一。鄉村振興戰略首次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寫入黨章1。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突破城鄉統籌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城鄉融合這一概念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是城鄉關系的終極目標,是馬克思理論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南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思想
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描述了城鄉一體化社會。人人平等,財產公有,居民與物資相互流動,適宜的天氣收割農作物,按需分配。克勞德·昂利·圣西門在《寓言》中提出“實業制度”。不存在階級統治與壓迫,不承認任何特權,全員勞作,經濟按計劃發展。沙利·傅立葉主張消除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勞動成果按比例分配,重視教育,男女平等。羅伯特·歐文設計的“勞動公社”里,環境舒適優美,注重綠化,設施齊全,城鄉一體。亞當·斯密認為農業是基礎。他認為城市中工商業發展會促進農業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當時城鄉發展的實際情況,批判的繼承與吸收前人的思想、觀點,提出了他們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思想。
(二)基本內容及途徑
1.工農產業融合。“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 2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實行新的社會分工體系,實現工農產業融合,加強地域上的融合,打破工農界限、城鄉差別,避免“鄉村孤島”和“大城市病”的出現。強化城鄉溝通和工農業交往,工業反哺農業,資源互補,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生產率,實現工農產業融通,走向城鄉融合。
2.重視農業現代化。馬克思在《論土地國有化》中指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必然在農業中采用集體的、有組織的勞動,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廣泛利用只有在大規模耕種土地時才能做到。事實證明,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做出重大調整和變革,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離與對立,加速了城鄉融合步伐,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3.以城帶鄉。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城市越大,人們進駐里面越有利。城市發展對鄉村相貌的改觀、鄉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愚昧落后鄉村文化的熏陶等都產生巨大影響。“城市的繁榮也使農業擺脫了中世紀的最初的粗陋狀態。”4然而,實行以城帶鄉,發揮城市中心作用,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離與對立,實現城鄉融合,絕非是讓城鄉無差別均等發展,而是實行城鄉聯動、資源協調、優勢互補,最終達到相互融通的更高級綜合。
二、新時期社會主義鄉村振興
(一)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是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的最新發展
1.新時期鄉村振興是全面振興。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這首先指出2鄉村振興既不是是單純的就“鄉村而鄉村”,也不是就“三農”問題實施,而是立足我國當前國情,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局,將其納入全面決勝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格局內統籌規劃與協調發展。
2.新時期鄉村振興是長期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每個階段跨度為15年,總跨度長達30年,這表明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任務。預期目標不是急功近利,而是要堅持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有序推進長遠計劃。
3.新時期鄉村振興是堅持底線。習近平強調實施鄉村振興必須守住糧食安全、生態文明等重要問題的基本底線。確保農民糧食產出穩定并逐步提升,既要增量又要增質。全面貫徹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樹立綠色理念,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鄉村進展
2.城鄉產業聯合發展。馬克思認為:消滅城鄉對立“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而是“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生產鏈增值收益”
三、重振我國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分析
我國農村地域較大,但各個地區自然條件大不相同,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應“因材施教”,極大條件的多樣化農業技術,不同地區應具備不同著重點。環境惡劣的種植區,如易旱易澇的地區應加強自然風險管理,做好防旱防澇措施。自然環境相對較好地區,應適時加強科技研發,建立農業生產網絡視頻監控體系。特殊情況如部分地區應因地制宜,采取單一作物生產,單一種植蔬菜瓜果藥材等。多種方式增加我國農民收入。
(二)培養農民現代化意識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大部分農民已經掌握網絡技能。農民已經逐漸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缺陷與不足,并探索與效仿城市中的新奇事物。政府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指導員下鄉及利用互聯網進行農業技術網絡知講解與示范等措施,培養農民的農業現代化意識,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6
(三)滿足城鄉居民雙向流動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核心,新時期應完善我國戶籍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使農村居民可以追求城市生活的繁華,同時也賦予城市居民享受桃花源式田園生活的權利,滿足城鄉居民的雙向流動。在選擇居住地點方面,保障城鄉居民有相同的選擇遷移權利。對于市民遷移農村方面,可在實現戶籍制度全面改革的基礎上,對農民的宅基地進行合法保護與改革,使其擁有和城市住房一樣的租賃、轉讓、買賣等合法權利,使農村的空閑住房得到有效利用,也為向往田園慢生活的市民提供遷移居住資源。對于由農村遷移城市安家的居民來說,在打破戶籍限制的基礎上,可自愿與國家土地管理部門簽訂相關的放棄農村土地使用權限的協議,在得到國家給予的相應土地補貼的同時,亦可根據這份土地協議得到國家在購房方面給予的政策傾斜和補貼,提高其在大城市立足的成功率。7
參考文獻:
[1]? 武市紅.論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與突破[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8,12(01):23-3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頁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
[4]? 陰映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及意義探討[J].現代化農業,2018(04):36-38
[5]? 張照新.以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34-39
[6]? 楊儀青.城鄉融合視域下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8(6):101-106
[7]? 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