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軒宇

摘要:在二十世紀初,傳統中國畫的發展出現了停滯、甚至是倒退的現象,需要新鮮血液的輸入喚起國畫原有的生命力,作為“西學東漸”關鍵人物之一,徐悲鴻主張中西融合藝術,提倡把西方寫實主義與傳統中國畫相結合,促進了傳統中國畫的改良與革新,其獨特的審美觀念讓國畫藝術有了更豐富的表現效果。通過對徐悲鴻國畫作品的研究,了解其繪畫風格和藝術特點,突出中西融合的國畫具有科學性與創新性,論述徐悲鴻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以及對當今國畫領域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徐悲鴻;中國結合;傳統國畫
一、徐悲鴻國畫藝術風格形成的背景
(一)時代背景
當時的中國正遭受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安。在這種惡劣的時代背景下,也對中國藝術的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陳舊的社會觀念讓國畫藝術始終存在著濃厚的封建氣息,一味地重復,甚至是抄襲古人畫作,創作作品風格單一,沒有靈魂,喪失了國畫藝術的魅力和內涵,這樣腐朽的風氣使中國畫的發展停止不前,甚至在倒退,嚴重阻礙了國畫藝術的發展。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國內社會出現了新思潮,與傳統的中國藝術發生強烈的碰撞和融合,同時促進了中國藝術的改革與創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徐悲鴻主張中西結合的國畫藝術,利用西方的繪畫特點來改善落后的傳統的國畫藝術。
(二)求學背景
徐悲鴻自幼喜愛繪畫,具有極高的繪畫天賦,在父親徐達章的教導下,很小的時候就學完《論語》《易》等詩經,奠定了理論基礎。徐悲鴻虛心學習、勤學苦練,在繪畫水平和繪畫理論上得到極大的提升。平時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周邊的人和事物,并進行描繪,通過臨摹吾友如的作品,提升了自身的繪畫能力。因家境貧窮,為了維持家里的生計,與父親靠賣字畫為生,讓年少的徐悲鴻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這些悲慘的經歷也影響了他之后的繪畫風格和繪畫觀念。父親因病去世后,徐悲鴻只身來到上海,而現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如意,求職無果的徐悲鴻在異鄉越發窮困潦倒,隨后在朋友黃警頑的介紹下,拜訪了當地的名家,更是有幸拜康有為先生為師,在推崇繪畫的寫實風格方面有許多相同見解,讓徐悲鴻的書法水平得到較大進步,也對其繪畫思想和藝術道路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康有為的推薦下,徐悲鴻赴法留學,真切地體會到異國美術發展的盛況,目睹了國外藝術的理性和魅力。徐悲鴻艱苦的在歐洲度過了八年的求學之路,在藝術名家和世界名作的熏陶下得到啟發,毅然選擇回國,提倡引進西方的寫實主義,對傳統中國畫進行改良。
二、徐悲鴻國畫藝術的特征
徐悲鴻對于國畫藝術推崇求真務實的態度,反對無形無體,隨意玩弄筆墨的方式,同時也秉持這對于西方寫實主義的科學性,他的中國畫作品結合了形體、結構、敏感等西方繪畫因素,體現了徐悲鴻獨特的國畫藝術特征。
(一)具有傳統中國畫的求真性
徐悲鴻在歐洲學習的八年,自身的繪畫水平和藝術心得取得極大提高,在回國后,認清了當時國內繪畫所存在的弊端,想要做出大膽的嘗試進行革新,結合自己學習的西方寫實主義運用到傳統中國畫中去,并用筆墨的方法表現出來。在傳統國畫中,強調筆墨與書法的共通性,特別是在文人畫盛行的時期,書法觀念對筆墨的運用產生較大的影響,趙孟頫提出“書畫同源”理念,這一現象雖然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但是過度注重書畫結合,導致了繪畫形體方面的忽視,逐漸形成了當今國畫藝術輕視形體造型的觀念。徐悲鴻在此時大力推崇唐宋自然主義的繪畫理念,因為自然主義的特點在于對客觀物體造型描繪的準確性,以及求真務實的繪畫精神,與西方的寫實主義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徐悲鴻在改革中國畫的嘗試中,合理的把造型嚴謹和求真觀念融入國畫的創作中。
我們可以從徐悲鴻的國畫作品中看出,其寫實、求真的創作特點,并借鑒和傳承了傳統國畫中的骨法用筆,在刻畫對象時,用筆墨的干濕、濃淡、輕重來表現形體的結構和質感,這也是徐悲鴻在寫實主義畫法后的主要創新之一,加上先前在書法方面的深厚功底,更是做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也形成了他后來國畫創作的一大特點。
徐悲鴻 《愚公移山》,紙本設色,144×421cm,1940,現藏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在1940年所創作的《愚公移山》,是典型的結合了多種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方法,去描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中國人物畫。畫中人物和景象都是骨法用筆進行繪畫的,人物表情夸張,人體動態幅度大,在創作的過程中,是相當有難度的。整張畫以筆墨為主,徐悲鴻精通各種筆法,利用手的輕重對形體的起伏輪廓進行表達,利用筆的停頓對形體的結構、骨點到位的刻畫,既扎實有力,又流暢自如,加上寫實主義的創作特點,展現出的繪畫內容更具真實性,這是在傳統中國畫中前所未有的。
由此看出,徐悲鴻在傳統中國畫骨法用筆的基礎上,合理的結合了西方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讓西方繪畫的寫實特點很好地融入了中國畫中,這也形成了他在國畫藝術的創作中,展現出最具特色的風格之一,在以往中國畫中所看不到的,通過中西融合,更具真實性,使傳統中國畫的創作作品有了新的體現。
(二)具有西方寫實主義的科學性
傳統中國畫里,畫家多以居家創作,脫離現實生活,具有“畫于南窗之下”的弊端,繪畫題材一味地效仿和重復,缺乏自主創新性。徐悲鴻所提倡的西方寫實主義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對象,其繪畫思想和創作方法都更具科學求真性,想要改變傳統中國畫創作的不足,須將寫實主義的特點灌輸于中國畫的創作中,主張“藝術來源于生活”,不只局限于傳統繪畫中固有的、落后的理念,應推陳出新,展現出國畫藝術新的時代面貌。
除了人物畫,徐悲鴻的山水畫也是如此。他在1938年創作的《賀江景色》(圖1)也是運用了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觀念和方法,畫中描繪的是廣西賀州的美景,徐悲鴻觸景生情,用水墨的繪畫方式描繪了賀州當時的美麗景象,重點在對于當地具有特色的名勝古跡,在畫中依然清晰可見,例如靈峰山、馬頭山等代表性地點,對比如今現實生活中的賀州景象,仿佛再現一般的相似,不僅可以在畫中找到真實對應的靜物,還能以畫中山和樹的方向,大致推測出作者當年的創作地點。體現了徐悲鴻創作對于客觀事物觀察的細致,和造型思維的嚴謹,充分說明了西方寫實主義科學的、求真的創作精神。
三、徐悲鴻國畫藝術的成就及其影響
(一)徐悲鴻中國畫藝術的成就
徐悲鴻引進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方法,不僅讓自身創作擁有了嶄新的藝術氣息,甚至還影響了國畫藝術的發展方向。傳統中國畫長期彌漫著落后的復古風氣,創作缺乏個性,千篇一律,對于這種衰敗的情形,主張用寫實主義科學的、求真的精神替代傳統封建的繪畫思想,讓創作的作品更能尊重客觀對象,放映現實生活和時代特征,徐悲鴻的出現扭轉了傳統國畫衰敗的局勢,為傳統中國畫指引了新的方向,不僅豐富了國畫藝術的繪畫技法,而且還擴寬了國畫藝術的繪畫領域。徐悲鴻所取得的成就,是對傳統中國畫的揚棄,是中西融合的創新。
(二)徐悲鴻對當今國畫藝術的影響
作為中西結合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認為美術教育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他引進西方美術教育的學院制,在中國創建了正規的美術學校,把學院式的美術教育體系逐漸完善和系統化。在教學過程中把素描當成必修內容,認為學習素描能培養學生的繪畫基礎,提升其造型水平和觀察能力,為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如今的美術課堂中,依然廣泛沿用著徐悲鴻的素描課程。除美術教育外,徐悲鴻對于國畫創作的創新思想也對之后的畫家有著極大的積極影響,促進當今國畫名家輩出,更多新人新作的不斷涌現。還有他在國畫技法方法方面的影響,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把筆墨的運用修煉到了極致。在國畫創作方法方面,逐漸形成寫生化的模式,貼近生活,反映現實,更加尊重客觀對象,這都能夠體現徐悲鴻對當今國畫界的重要影響,是值得肯定的。
四、結語
本文對徐悲鴻的國畫藝術進行研究與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國畫中的筆墨能夠與西方寫實主義融合進行創作,這種獨特的繪畫語言,既繼承了傳統國畫獨有的筆墨技法,又能真實的描繪客觀對象,達到了創作方法與繪畫內容的統一。在徐悲鴻的國畫作品中,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推陳出新,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繪畫語言和藝術風格,不僅在藝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還對后來的眾多畫家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徐悲鴻.徐悲鴻談藝錄[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2]吳冠中.永無坦途[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3]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黃土畫派文集[M].石齊藝術研究會,2012.
[4]張曼華.徐悲鴻倡真求實的藝術觀[J].美術,2003(06):75-78.
[5]張小鷺.論徐悲鴻的美術教育思想與方法及其現實意義[J].藝術教育,1996(02):29-32.
[6]康凱.論徐悲鴻的美術觀與中國畫教學[J].新美術,2014,35(07):123-126.
[7]華天雪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8]李公明.徐悲鴻的寫實主義與新中國畫改造[J].中國美術,2016(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