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婷

摘要:吳冠中的風景油畫不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簡單再現,而是對自然事物加以選擇性取舍之后留下的形象。在保留自然物象本來特征的同時融入了畫家主觀的情感,畫面在美的形式語言里傳達的更多的是畫者在此情此景中產生的情愫,繪畫意境躍然紙上。本文將通過吳冠中先生的油畫風景作品解讀其形式語言之美,去感受吳冠中先生作品形式美所帶來的震撼。
關鍵詞:吳冠中;形式;風景油畫
吳冠中先生一直以來倡導并且重視繪畫的形式問題,在《內容決定形式》一文中提出內容不易決定形式,然而形式并不是繪畫的歸宿,形式應該傳達畫家苦心經營的意境。形式依附于造型繪畫站住了腳,然而失去形式的繪畫何談其“美”。沒有形式感的畫家一如失去武器的戰士。繪畫根源不就是尋找視覺之美,吳冠中先生的“美”來自繪畫的形式——是從客觀事物之中剝離出來最沖擊人眼球的點線面的組合,畫家采形不是對自然事物栩栩如生地描摹,而是在“美”的基礎上捕捉自然事物。
一、風景油畫中國化
一開始的西方繪畫藝術并未將風景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門類,風景畫多出現于人物肖像畫作為環境背景,烘托渲染畫面的氛圍,直到文藝復興后期出現了脫離主體為人物大面積描繪景物的油畫作品,風景油畫開始出現并發展至今。風景油畫經歷了從寫實到抽象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批的畫家致力于風景油畫的研究探索并創作出大量絕美的風景油畫作品,同時豐富了風景油畫繪制的技術。吳冠中先生風景油畫作品著力在中國本土風景中找到造型藝術的形式美,在中國畫中汲取線條及構成,節奏與韻律的精髓,并將其結合西方油畫材料使得中國山水景象用新的方式展現于世,開拓了中國風景油畫新疆土,打開了中國繪畫造型藝術形式美之門。
吳冠中先生作品《四合院》中,他大膽地采用了油畫和水墨兩種方式繪制了同一場景,并用相同的構圖和視角來表現,遠處看很難去區別兩幅畫所使用的材質,只有湊近才能看出兩張畫面不同的肌理差別。油畫的《四合院》(圖1)整個畫面用水墨的黑白表現四合院的那種方正規矩之感,屋檐占據畫面四邊中間大面積的留白,黑白交替卻極有一種規整的節奏感,畫面上方的紅綠色塊突然跳脫于這大黑大白之間,規整中又有一絲鮮艷的活力,看似簡單的畫面構圖卻極為講究,同時也印證了吳冠中先生創作時注重對客觀事物采形的觀點。畫面采用簡單而富有層次感的黑白幾何形構成,將場景中的光線屋檐墻壁表現得淋漓盡致,水墨的《四合院》(圖2)巧妙地運用枯筆和水墨的濃淡去描繪墻面、屋檐與光影,規避了水墨畫不同于油畫顏色鮮艷濃郁的特點,而油畫又注入了國畫單純的韻味,作品極為簡練,不加過多繁雜的修飾,卻渾然天成。通過這一作品能夠看到吳冠中先生在國畫與油畫間不斷探索的過程,他曾解釋說:“我的油畫趨向強調黑白,追求單純和韻味,這就更接近水墨畫的門庭了,因此索性就運用水墨工具來揮寫胸中塊壘?!彼坪鯀枪谥邢壬恢倍荚谔剿饔彤嫴牧显谛问街袞|方意境之美。
二、對客觀事物高度概括的形式語言
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作品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畫面形式而喪失本身創作所想要表現的思想情感。晚年的吳冠中先生曾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如果觀眾并不能看懂他的作品,這個問題不在于觀眾而是創作者自己的問題,是創作者使用繪畫媒介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傳達清楚。可見吳冠中先生所要追求的不是簡簡單單的繪畫形式,這種形式是要能和觀眾產生交流,是能讓觀眾可感可知的,能讓大眾和他的作品產生共鳴的繪畫形式。這樣的形式注定不是無形的抽象,這種抽象來自對生活事物形象高度簡要的抽取,并不是完全脫離客觀事物。吳冠中先生認為“藝術中的抽象源于生活,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藝術形式,仍須有一線聯系著作品與生活的源頭,風箏不斷線,不斷線才能把握觀眾與作品的交流?!眳枪谥邢壬鳟嬏岢惺芎透杏X,如孩童一般抓住事物的鮮明特色,雖然往往感受和表現出來的事物并不是如實還原,這種對具象物體的“錯覺”在繪畫創作中卻是非常珍貴的。如果陷入一味地對客觀事物進行精準的描摹喪失個人感受往往與藝術背道而馳。吳冠中先生在秉持中國傳統畫的用“線”精髓的同時融入了的西方繪畫的“色”,二者在吳先生的作品中交替傳達了出無與倫比的形式之美。
中國畫講究線條對客觀形體的塑造,線條的靈活運用不僅在塑造了客觀對象的同時筆墨之間也可以傳達畫家的情感。吳冠中先生的風景油畫作品無不體現對“線”的靈活運用。在吳冠中先生油畫作品《扎什倫布寺》中,就將這種中國畫特有的線形塑造融入其中,運用線條塑造了寺廟白墻,簡單的線條卻能夠將日光下的寺廟描繪的形象生動,虛實相間的用線同時交代了紛繁交錯的樹林,看似簡單的線條卻能將畫面意境傳達到位,寺廟在群山與樹林間隱約可見,寥寥幾筆色塊組合卻是作者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整幅畫面的線與色盡在畫者的掌握之中,雖然沒有刻畫具體的物象但是畫面的意境已經呈現在畫者筆下交錯的線色安排里。吳冠中先生認為傳統繪畫在構圖上趨于于程式化,如若一味地陷入這個泥沼就沒有更多的空間傳達畫者個人的情感思想,于是就會導致畫面失去視覺沖擊力。因此吳冠中先生更看重的是對客觀物象加以主觀整合后用最貼和的方式來傳達個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吳冠中強調對具體事物抽象提煉形式元素,作品不僅運用了線的塑造,同時也注重畫面中塊面的組合。在吳冠中先生筆下描繪的江南水鄉運用中西方兩種繪畫語言的美學觀念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神韻和西方現代表現手法的視覺沖擊。《水鄉》這幅作品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江南的那種濕潤典雅之氣,整個畫面色調清冷。運用近乎平涂略帶裝飾性的手法沒有對細節做過多的描述,屋檐、門窗、墻面都采用大色塊的組合構成,白墻的色塊按照物體遠近虛實錯落有致的擺放,于是乎空間感在這種安排下水到渠成。屋檐窗戶的方塊仿佛賦予了音樂的旋律一般有節奏的擺放至畫面上,房屋的墻體并沒有用傳統的明暗來塑造,而是運用速寫的線條和不同的幾何色塊就能把江南水鄉的一磚一瓦描繪的栩栩如生,可見吳冠中先生非常地重視主觀地對景物進行刪減提取必要的幾何形狀,化具象為抽象,不照抄照搬事物,而是結合內心深處的情感對事物進行再次創作。吳冠中先生一生中都不斷地在描繪江南水鄉,盡管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題材都不適合用油畫來呈現,但是他仍然硬著頭皮用油畫創作出一幅幅江南水鄉之景,他熱愛江南水鄉的白墻黑瓦黑窗之間疏密相間的節奏與韻律,這種幾何結構具有無窮的魅力,他將黑白的幾何形式元素剝離出進行研究其規律,從而創作出一幅幅沖擊人眼的江南水鄉之景。
三、形式語言承載畫面的意境
意境是主觀范疇的“意”與客觀范疇的“境”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兩者統一過程之中相互制約,于是乎就形成了“意境”。吳冠中的作品具有造型藝術形式構成同時也表達了個人的真實情感,他強調掌握繪畫技巧之后,要讓思想占據主動,藝術作品最后都要接近詩意的表達。李澤厚提到“抽象形式中有內容,感官中有觀念。內容積淀為形式,想象、觀念積淀為感受。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固然沒有美,而只有形式也不成其為美。”正因為如此,吳冠中先生善于在廣闊無垠的視覺世界和紛繁復雜的物象中提取最需要的元素,將具有美的物象記錄設計在畫面中,這種提取和記錄不是機械的復制過程而是景象和個人思想交融的能動過程,在客觀事物中抽絲剝繭提煉出最博人眼球的點線面組合再經過畫者個人的審美安排放置,畫面在最大程度用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形式能展現景物特點的同時還能包含作者個人腦海里的情感。吳冠中先生在形式語言的探索過程之中時常巧妙地將水彩畫的感覺融入油畫,將油畫豐富的色彩與中國繪畫的流暢和意境結合,將傳統的觀念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自然之物與作者內心發生碰撞,于是情由景生,境山心造。
四、結語
吳冠中先生一生探索藝術創作不拘泥于傳統繪畫的束縛,結合現代藝術的創作手法,從紛繁復雜的客觀事物抽離出最經典的元素,高度重視形式語言在畫面中的運用同時又注重營造畫面詩意。吳冠中通過自己鮮明的藝術創作特點給國內藝術創作做出表率。他對形式之美的探索啟迪了后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通過對吳冠中先生作品的探索,發現其長處,吸收借鑒他的優點,不斷提高個人的繪畫技術,從中找到藝術創作的精髓,不斷推動中國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吳冠中.吳冠中畫集[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3]吳冠中.吳冠中文集[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