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南 朱思與 張根磊 李珊珊 張美萍
摘要:科技館中有大量參與性極強的互動展項,參觀者通過與展項的互動,學習其傳達出的知識信息。這套過程非常強調參觀者的主動性,同時也考驗著互動展項設計者的設計水平,因為展項與人的互動是需要考慮安全性、趣味性、傳播性等多個維度的特性。本文主要通過對優秀互動展項外觀設計的規律分析,總結科技館互動展項外觀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的考慮因素,為從業者提供一般性的指導意見,使其在剛接觸此行業設計時有規律可循,不至于陷入盲目。
關鍵詞:互動展項;科技館;規律分析
一、引言
近幾年的科技館的建設與改造不僅僅是科普領域的發展,同時對于展示設計行業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大小小的展示公司紛紛加入了科技館建設和改造的行列。除了展示空間的設計,科技館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互動展項”的設計也在展示設計的范疇內,加上近幾年體驗技術不斷創新,更好的沉浸式體驗也加入了互動展項中。然而如何將現有的硬件技術、軟件技術、自然科學知識、展項外觀設計等要素整合在一起是展項設計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區別展項設計好壞的關鍵;這就要求展示設計師在參與不同類型展項設計時都有與之對應的方法。不同于產品設計復雜的類別,科技館中的展項僅以科普教育為目的,強調展項的參與性、互動性;在體驗上應重視教育體驗、娛樂體驗、逃避現實體驗和審美體驗四大體驗類型;強調參與性、體驗性、主題性、科普性且針對的人群大多是正接受教育者,除此以外在設計、制作、施工上也存在著很多類似的限制和局限,而恰恰是這些局限讓我們在各類紛繁的科技館展項設計中摸索出一些具有一般性規律的設計方法,我的研究就是在這基礎之上探尋出科技館展項造型設計的規律,為科技館展項的設計者提供幫助,有效減少設計的盲目性。科技館展項是可以與參觀者互動的信息傳達道具,互動性展項相比較于傳統的圖文展示、模型展示有更強的主動性,強調參觀者的參與,是近幾年主流的科技館信息傳達手段和工具。本文主要探討展項造型與空間環境、參觀者和展示內容三者的關系,與它們結合產生的設計規律,主要以英國伯明翰Thinktank科技館和上海科技館為例。
二、展項與空間環境的結合規律
(一)空間主題
科技館互動展現外觀設計與空間主題的關系需要結合材料、色彩和空間環境利用三個方面總結規律。首先在選擇材料的方面,應結合科技館的主題進行選擇。以英國伯明翰Thinktank科技館為例,在以城市為主題的展廳中,科技館使用的材料都是較為現代、城市常見的材料,如鋼結構、塑料等等。在色彩方面要充分考慮主要參觀者的年齡和身份,比如在Thinktank科技館中有一個科普人體生理構造的展廳,內部的色調較為溫暖鮮艷,視覺效果強烈。從空間環境利用的角度來說,要充分考慮展廳的空間大小,需對眾多展項進行規劃、分區和營造氛圍。合理分配重點展項和次要展項的空間大小,充足考慮參觀空間和互動空間,以及瀏覽路線的規劃。
(二)組織架構
科技館中每個區域的主題、展項中的造型都應與這一區域的主題有關。以英國伯明翰Thinktank科技館為例,在“了解自己”的展廳中使用的展項都與人體結構有關,所有展項都協調且貼近主題。而在“小鎮模擬”展廳中,大部分展項都圍繞小鎮進行設計,無論是體驗式的真實模型還是交互式的多媒體,主題都非常明確,讓參觀者在這樣的主題下接受知識的科普和游覽。
三、展項與人的因素的結合規律
(一)可視性
展項的可視性需要讓參觀者一眼就能看懂它的功能。中國有句俗語是“百聞不如一見”,參觀者能夠眼睛看到的東西是最直觀也最容易接受的。科學原理的敘述和文字會讓參觀者感到無趣,甚至只留下了模糊的概念。如果可以通過增加展項的可視性,讓參觀者能夠親眼看見,那會使參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其中的究竟。將生活中看不見的科學以可視性較強的方式展示給觀眾是科技館應具備的功能。比如在上海科技館,有一個名為“跳動的琴弦”的知名展項,展項是模擬琴弦的形態,上面有幾根粗細不一的琴弦,展項結合了先進的科技之后,參觀者可以在撥動琴弦的互動中同時觀察琴弦的震動情況,并且能夠感受到不同粗細的琴弦在震動時能夠聽到的不同聲音,這樣的展示效果的對照會讓參觀者明白展項旁文字內容中所科普的震動發聲的原理,再現了震動頻率和振幅所對應聲音的音色和響度。將聲音的原理轉化成可視可互動的感官體驗,是這類展項的成功所在,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能更直觀地讓參觀者掌握科學知識。
(二)吸引性
展項的吸引性是提升參觀者瀏覽互動的關鍵,它有利于信息的傳達。要讓展項擁有吸引性,就要考慮展項是否能讓參觀者從中獲得知識、獲得啟發,能否喚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等。因此在經濟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很多科技館會通過各種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如免費的科普報告會、短期專題的科普展覽等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吸引媒體宣傳報道,增加關注度,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館內放置的展項并且前來參觀,進而增加展項吸引性。科技館是一個自由的學習場所,參觀者可按各自的興趣進行參觀和學習,這種學習過程不帶任何強迫性,非常自由。因此展項就需設計得富有新意,無論是聲光電手段或是利用鮮艷的色彩,通過表現趣味性增加展項的吸引性。
(三)安全性
科技館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參觀者也會經常與展項進行接觸和互動,而展項的形式各式各樣,水的、電的、氣的、液壓的、機械的、電子的等等,因此存在著一定的潛在安全隱患。比如電擊的危險,水、氣、液、電磁以及噪聲的污染,運轉的機械部件的擠壓或撞擊,孔洞、縫隙、臺階以及堅硬的邊棱銳角,都可能成為參觀者受傷的罪魁禍首。因此,展項的展覽方式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安全標準和規范要求,充分考慮展項可能對參觀者造成的傷害,其次在設計的過程中也要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避免造成的傷害。
(四)美觀性
展項應符合人的審美習慣。首先在視覺上就要第一眼抓住參觀者,使他們產生興趣去參觀和互動,要根據展項的主題和針對的人群選擇使用合適的材料和顏色。以英國伯明翰Thinktank科技館為例,作為當地最大的科技館,面向的人群主要是學生及其家屬,而它所有展項所使用的色彩都非常明亮,且展項的形狀、方式多變,趣味性強并充分激發的參觀者的興趣,在學習知識之余,更像是游樂園一樣美觀有趣。
四、展項與展示內容的結合規律
(一)反應展項主題
比如在Thinktank科技館中,在“消化系統”展項中使用了寫實的造型,反映了食物是如何從嘴—腸—肛門的過程。參觀者可以與展項互動,拉扯腸道具或者食物等等。科技館中“小鎮模擬”展項則使用了縮小的設備、家具造型,讓較低年齡群體的參觀者可以感受真實的社會運行現狀,真實與展項互動。“心情”展項是用抽象的點狀排布的燈光和情緒表情。
(二)有效傳達信息
參觀者通過對造型的觀察就能大概了解其科普的知識類型。相比傳統博物館,科技館更多地展項是較為現代感和科技感的。科技館的宗旨在于促進公眾對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以及工程、技術、工業、衛生等方面的認識與了解。科技館的功能主要是科普知識和科技,向公眾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宣傳先進的科學成就及其作用。因此科技館必須能夠滿足有效傳達信息的功能,在滿足這一條件的同時也要考慮上述提到的展項主題,在主題明確的基礎上再考慮信息的有效傳達。
(三)物理交互與虛擬交互結合
展品必須要將自身的“探巧性學習”的媒介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依托于科技館展品使得人類和科技知識可實現互動,賦予了展品鮮活的生命力。互動性的內涵及外延是比較豐富的,并不單單指動手操作。應結合虛擬交互的技術激發參觀者的熱情和參與意識,目前比較常見的虛擬交互有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和語音交互。以增強現實(AR)為例,它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展示方式,科技館需要為參觀者展示數目眾多的展品,但是常常會受到現實情況和空間的制約,而利用AR技術可以打破這些限制,讓參觀者零距離地瀏覽和體驗甚至早已產生或尚未產生的事件。例如可以向參觀者展示已經滅絕的生物所處的時代環境,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眾多遠古時代生物的外貌和行為習慣。甚至AR技術可以展示第一個人類露西的骨架模型,參觀者可以通過動畫進行骨骼拼接修復的模擬,科普古代人恢復的基本步驟。這樣無力交互結合虛擬交互的方式更加能夠激發參觀者的熱情和興趣,從而提高展項的科普互動效果。
五、總結
科技館中的展項是介于產品與展示道具之間的,展項需要擁有產品的特點屬性,展示道具需要能夠傳達“知識”信息。本文主要講述其作為展示道具的設計規律,避免設計者在設計時感到盲目。注意這些規律不是作為原則和創新方法,僅僅是對客觀現狀的規律分析,起到對科技館中展項設計的初步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春蘭.博物館輔助展項設計及數字技術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2]伍亞婕.試論博物館陳列中的互動體驗展示[D].復旦大學,2008.
[3]李春富,吳磊.當代科技館展示設計研究[J].裝飾,2007(2):30-31.
[4]胥彥玲,何丹,吳晨生.國外科技館建設對我國的啟示[J].科普研究,2010(1):59-62+94.
[5]楊瑞.增強現實技術下科技館展品的展示形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
[6]王偉.基于游戲化學習的科技展示交互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