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勰的《文心雕龍.通變》指的是文學的繼承和革新問題。文學的發展必然是由古而今隨著季節的變換更迭一樣,所以,“有識之士”能夠“堤其潰而通其變”,也就是順應時代的發展,將自己的創作匯入滾滾的時代洪流。在這點上藝術創作與文學創作具有相通之處,因為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繼承與革新。藝術發展就是在無數藝術家無止境的繼承和發揚中不斷發展,創新就是藝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創新的實質就是發展。
關鍵詞:繼承;革新;藝術創作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篇專論文章寫作中的會通與適變、繼承與革新問題。劉勰論述通變問題,主要理論依據是“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是指文章的體制安排有一定的常規、常法,因此寫文章必須“資于故實”,即要參酌、借鑒前人的經驗和已有的各式文章的寫作原則,而不可師心自用,任意“跨略舊規”。劉勰認為,對文學的發展而言,只有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創新,文學之樹才能常綠長青,所謂“文律運周,日新其業”。可以說,“通變”的篇名既是“變則其久,通則不乏”的縮略語,更是《周易》所謂“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之意①。
文學創作是有一定之規的,然而創作的方法卻是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適時應變有所革新、創造,才能不斷地有所發展。在這點上藝術創作與文學創作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繼承與革新。
一、會通與繼承
劉勰概括地指出了通變的原則和方法:從總體方面來說,要認識通變的規律性,即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名理又常,體必資于故實。又通變無方,數比酌于新聲。傳統的中國繪畫我們要繼承它,但我們繼承傳統的中國繪畫并不是桎梏。傳統的繪畫也更不是僵死不化的東西,它本身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和更新。
從藝術的形成和技巧方面看,任何時代的藝術都要求作品在形式上完整、和諧、優美,要求藝術技巧的精湛、純熟、手法新穎、獨特,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再加上藝術形式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藝術在形式和技巧方面的歷史繼承性就更加突出和明顯。就拿書法這一藝術來說,從古到今,無數書法家創造出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不同的書體。但是,縱觀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不論是晉代的王羲之父子,唐代的顏、柳、歐三家,還是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大家,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直到近代現代的書法家們,他們的書法藝術作品在形式美的追求上都有共同之處,都講究骨肉相稱、動靜相宜的用筆美,平衡對稱、多樣統一、疏密相間的結構美,以及“清風出袖,明月出懷”或者“龍飛鳳舞”之類的意境美。這種對形式美的追求,是有明顯的繼承性的。繪畫的任務就是在前代的基礎上加以創造發展,如果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拋棄前人已有的成果,拒絕繼承遺產,一切從頭做起,那么,人類今天的藝術,還將停留在原始社會的水平上,永遠也無法向前發展。
二、適變與革新
贊曰:文律運周,日新其業。《周易》哲學強調“變”,所謂“變動不局”“唯變所適”,認為“變”乃是從無到有的關鍵和根本,這就是“窮則變”;而只有不斷地變化才能使事物得以延續,這便是“變則通”;能夠通過變化而延續下去,自然可以長久,這便是“通則久”。藝術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而藝術創新則是藝術活動的本質特征和內在品性。藝術創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創新才能促進新陳代謝,充實藝術的生命力。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如果在藝術領域中沒有創新,沒有發展,而是死抱住舊的東西不放,藝術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一切藝術的成就,過去雖然是好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另一個時代看來,它便是舊的。舊的藝術作為前一個時代的產物已成為歷史,新的藝術就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唯物辯證觀點,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我們要堅持辯證的發展觀點,那就要強調藝術的創新。如果認為古人的成就是不可逾越,時代永遠停滯不前。
三、結語
劉勰文心雕龍通變篇尾處是以規略文統,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正因為如此,我們要認真對傳統文化要有所選擇地進行取舍,然后必然要創新,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精神,藝術發展就是在無數藝術家無止境的繼承和發揚中不斷發展,創新就是藝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創新的實質就是發展,即新生事物取代舊事物,這種“取代”并不是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而是對舊事物中合理的、積極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時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偠灾?,任何藝術形式都要對傳統的部分批判地繼承,又要依據新的實踐要求不斷發展創新,使得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起來。
作者簡介:蒙博(1996.02.02),女,漢族,籍貫河南省新鄉,碩士學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中國畫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