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最早廣告策源地,隨著現代平面廣告的技術發展,被廣泛應用在商業活動當中。廣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流形式,它以簡單的詞匯表達盡可能多的商業信息。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在平面設計中留白創作無中生有的藝術境界。有意將廣告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同時,將文字融入平面廣告設計當中,成為廣告中重要的組成形式。本文圍繞淺析平面廣告設計中留白的作用及實踐技巧和平面廣告設計中文字的作用及實踐探索,兩個維度展開詳細解讀。
關鍵詞:平面廣告設計;留白;文字
現代平面廣告設計是以加強銷售為目的所做的設計。也就是奠基在廣告學與設計上面,來替產品,品牌,活動等等做廣告。最早的廣告設計是早期報紙的小布告欄,也就是以平面設計的形式出來的。用一些特殊的操作來處理一些已經數字化的圖像的過程;它是集電腦技術、數字技術和藝術創意于一體的綜合內容。是一種工作或職業,是一種具有美感、使用與紀念功能的造型活動[1]。
一、淺析平面廣告設計中留白的作用及實踐技巧
(一)留白的概述
留白是一種抽象的哲學思維模式,被廣泛應用在文學、書法和繪畫等藝術創作當中。使整個藝術作品巧妙的吸引人的意識及感受。在中國留白巧妙地運用在繪畫當中,在東方哲學的影響下,將繪畫作品返璞歸真。國畫講究意象、神韻正是由于留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國畫中常用一些空白來表現畫面中需要的水、云霧、風等景象,這種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后來此技法漸漸被用到了其他繪畫中,意即我們所說的留白。留白可以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構圖太滿給人的壓抑感。很自然地引導讀者把目光引向主體。
(二)留白的作用
留白作為創作的重要技巧,給觀察者留有想象的空間,運用在作品中具有獨特魅力。例如:齊白石《蝦》的作品中,運用留白技巧讓觀賞者能夠感受到水的清澈。繪畫布局如果過滿過時,在構圖上就失去了靈動與飄逸,顯得死氣沉沉;而有了留白,便給予觀賞者以遐想和發揮的空間,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體現畫師巧妙布局及智慧的綜合體現[2]。
(三)留白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實踐技巧
留白在平面廣告設計中,體現在從整體布局出發動靜結合、黑白結合,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的過程。平面廣告作品中意境是無形的、抽象的。巧妙運用意境留白來傳達設計師的信息。擺脫見山說山、見水寫水的直接表達方式。讓空白之美傳遞廣告主題。
二、平面廣告設計中文字的作用及實踐探索
在平面廣告設計中文字是重要的展現手法之一,通過有效的文字編排可以直觀的傳達視覺效果,廣告傳達的信息中融入創造獨特的編排手段,不斷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提升創作意圖的構想[3]。
(一)提升平面廣告的可讀性
在視覺表現中向大眾傳遞意境與圖形之余,為了提供明確的感知效果文字為廣告提供容易識別與理解的效果,通過各種形式的編排文字表達設計師們的主體思想使展現內容一目了然。文字與廣告中的其他元素搭配有效的表現出主次結構。
在廣告整個版面的設計中,為了突出作品的表達主題一般使用容易識別的字體,清楚醒目的傳達設計師的意圖。對廣告編排字、句、段、篇時兼顧適宜閱讀的原則,傳達視覺信息。注重版式新穎的同時關注文字傳達的內容,使讀者理解廣告中文字講述的真正含義。
(二)有效專遞商家信息
廣告最重要的傳遞意圖是開展銷售活動,為此在文字編輯的過程中對企業的信息加強宣傳,如商家的聯系地址、電話、活動地點、企業網址等傳遞重要信息。全面覆蓋的信息可直觀有效的提升對產品及企業的信任。
企業之所以通過廣告開展宣傳,是為了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例如:黑龍江省葵花藥業的一系列廣告中葵花牌護肝片、胃康靈膠囊、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將“小葵花課堂開課啦”,最為產品宣傳標語。成功地將品牌、廣告和企業名稱有效地聯系起來,用生動形象的小葵花作為產品形象代言。不但清晰醒目地出現在消費者視野,而且提升品牌的識別度。
(三)文字編排突顯廣告創意設計
廣告創意設計對于廣告制作來說是很重要的,優秀的廣告設計會提高消費者的關注度,因而帶來很好的廣告收益。要做好創意廣告設計,需要了解創意廣告設計構圖的原則,才能更好地設計出有創意的廣告。現代平面廣告設計區別于傳統設計方法,做到用簡單的文字傳達最直白的元素。在文字編排上選擇合適的字體和編排技巧,運用詼諧、嚴謹、時尚以及別致的文字創作與眾不同的廣告效果。
三、結束語
平面廣告作品是由留白、文字等眾多元素組成。為了形成風格各異的作品,設計過程中需要對表現的物品或商品與觀賞者構建情感和思維空間。運用留白技巧讓觀賞者會展開無限想象空間,利用極具獨特的文字創作與眾不同的平面廣告,傳達信息的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景娜.淺談平面廣告設計中留白與文字的運用[J].才智,2015(4):12-15.
[2]陳浩.留白在平面版式設計中的運用[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9):27-28.
[3]李小玲,朱昱.“留白”在版式設計中的運用探討[J].中國包裝工業,2015(11):61-62.
作者簡介:賈婧,江蘇省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