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婷
摘要:《局部》是由陳丹青尋訪國外教堂、博物館、美術館中的佳作并撰稿講述中西方藝術品的細微局部。自《局部》開播以來便受到大批美術愛好者的追捧,其亮點是以獨特新穎的視角帶領我們去,沒去過的地方;看,沒看過的東西。本文通過從反精英主義的角度來解讀陳丹青的《局部》,揭示其反對藝術界的不平等和挑戰權威文本的思想核心,體現在關切邊緣化的女性藝術家;反駁傳統的藝術認知;挑戰權威的藝術體制三方面。
關鍵詞:陳丹青;《局部》;反精英主義;挑戰權威體制
在國內當代藝術界中從不缺充滿話題爭議的藝術家,山寨抄襲、官僚做派、獻媚炒作的藝術家們層出不窮,缺的是一股清流做派的藝術家。陳丹青,我們對他的認識不只在于他曾經的高度——《西藏組畫》作為一把尖刀劃破了以往革命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有意破壞了當時人們觀念中的寫實規范;也曾以英語0分考入中央美院,歸國后被清華特聘為研究生導師,卻不滿中國的藝術教育制度選擇高調請辭轟動一時;現近年他攜《局部》藝術紀錄片回歸在大眾視線中,其播放過億,并三季持續增長,評分高達9.5分超過同類BBC節目,掀起評說藝術熱潮,其涵蓋大量藝術信息,精彩的點評讓人拍手稱好。筆者認為,陳丹青的《局部》充滿反精英主義的思想,揭示其反對藝術界的不平等和挑戰權威文本的思想核心,從反精英主義角度來解讀《局部》揭示其藝術精神是一條更合適的途徑。
一、反精英主義的定義
精英主義和反精英主義來源于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利維斯F.R.和雷蒙德·威廉斯。利維斯F.R.倡導精英主義思想,文化被分精英高雅和大眾通俗,與之對應上流階層和市民階層。其核心思想是資本主義社會是精英主導的社會,商業科技阻礙了文化的健康發展,應通過文學培養人在智力道德方面敏睿的感知力,捍衛文化的精英主義,抵制大眾文化。而雷蒙德·威廉斯站在精英文化的對立面——大眾文化,認為社會的文化主流應是大眾文化而非精英文化,文化研究的目標對象是大眾主體及文化。發展到霍夫斯塔特的研究,對“反精英主義”做出的理解是反對不平等和專制主義,反對權威和懷疑顛覆權威文本。
無論是反對不平等,還是挑戰權威體制都能在陳丹青的《局部》藝術思想中窺探一二。
二、陳丹青《局部》反精英主義思想的三個方面
(一)關切邊緣化的女性藝術家
在《局部》一中,陳丹青用兩集來專門敘述女性藝術家,一是法國蘇珊·瓦拉東二是民國關紫蘭和丘堤。這幾位女性藝術家在美術史里被很少著墨,女性藝術家長久以來處于邊緣地帶。而她們在陳丹青的視野中有獨特光芒,直言不喜歡女性藝術先驅歐基芙的畫,認為瓦拉東遠勝卡薩特和莫里索兩位在美術史上有名位的女畫家:“你要論生趣,你要論動人,那絕對是瓦拉東好”①。而關紫蘭的作品中有股陳丹青欽佩的膽氣:“你看關紫蘭的畫就馬上忘記她的性別,她下筆的膽氣和瓦拉東有一拼!”②其次他認為龐薰琴的太太丘堤的靜物畫是中國第一,丘堤畫靜物避俗、簡靜,敷色行筆起止,始終不溫不火濃淡得宜。嫉妒女畫家的天生優勢,甚至他有超越性別的想法:“真的想變成一個女的,……,有些氣質真的只有女的才有,與才能無關”。
藝術無性別之分,女性藝術家需要這尖銳的發聲。由此,女性藝術家要想有更多話語權就必須打破藝術界的不平等模式,消解自古以來的弱勢及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見,倡導純粹、沒有傾斜的個人私欲、不以男人的目光或男權的思想來欣賞女性的藝術。
(二)反駁傳統的藝術認知
對傳統的藝術認知是大家信以為真的書本知識,陳丹青總能一語見地:“講個偏見,我以為歐洲最好的畫不是油畫……歐洲最好看的畫是濕壁畫”。③
大談中國古典美術最好看是工筆重彩畫,而非水墨:“文人畫上千年下來包括當代,地位太高,話語權太大……說起中國畫就是文人畫水墨畫其實也很偏見,歷史不是這樣的”④。還有被貶低的清代繪畫是美術史的偏見:“那么以我的偏見,所謂柔弱萎靡也是一種美,文明趨于爛俗都不免如此”⑤。他鐘情于散落在意大利的各個老教堂的無名濕壁畫:魯本斯、倫勃朗等大師都比不上充滿精力元氣的錫耶納階梯醫院壁畫;兩百年后倫勃朗的《夜巡》與隱在阿雷佐小鎮的弗朗切斯卡的《真十字架傳奇》壁畫比較小巫見大巫;他為被忽略的作品發聲:“我愛早古無名的藝術,不太在乎才華……單是看看人家的豪邁與精力,你就閉嘴吧!”他總對徐楊、勒南這類所謂二三流畫家充滿同情:“我選徐楊,……,等于是對所有宮廷畫家表達我的敬意,所以謝謝徐楊”;他致敬8世紀描繪農民的畫家勒南兄弟,他們畫的窮孩子、窮老漢并不渲染道德感和宗教感勝于米勒的農民畫。他高度評價十五世紀意大利的巴托羅、維基耶塔、奎爾西亞三位畫家,不是名震畫壇的大角色,而他們鋪墊了文藝復興壁畫的基本水準,步步生發才成就后面的大師:“這就是為什么我總要給大家介紹次要的畫家,有時候在他們那兒繪畫的誠懇和好心腸勝于大師”。
激進地駁斥書本權威、重視次要作品、為無名畫家正名,在陳丹青這里我們看到了他堅持藝術真相的本心。于是對歷史的、經驗的、傳統的藝術認知的態度便要與時俱進,時刻革新自己的視角,躍出書本的條框,不要總是因為美術史的過度談論,過度傳播而讓歷史簡化遺失了秘密。
(三)挑戰權威的藝術體制
“規范與偏離”在《局部》中是經常論述的話題,那么所謂“規范”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參照的權威范式。陳丹青則站在規范的對立面,對國內權威的藝術教育體制嗤之以鼻:“看到考場的素描,我就想死……美術學院的素描死路一條是一場災難,是反藝術的”。⑥于是他用了大篇幅談論偏離規范的重要性:卡拉瓦喬把市井屠夫形象放進宗教畫是偏離宗教繪畫的規范;倫勃朗的晚年自畫像是偏離自己的規范;維拉斯開支把侏儒當作貴族畫是偉大的偏離;印象派偏離法國19世紀的沙龍繪畫受到質疑;背叛印象派的規范是馬蒂斯和畢加索等人。而今看畢加索等開創的規范已過時:“凡是被承認的藝術……都是過時的規范,失效的規范”。⑦再談到充滿政治爭議的蔣兆和,他血淚的命運激起陳丹青的悲憤:“今天還有上一代權威的畫家,權威的發展認為它有歷史問題……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歷史大有問題!”⑧
藝術真的需要規范嗎?繪畫的自發性、自由度、自在感不斷喪失是權威的藝術體制及藝術教育的弊端,最后變成被體制支配的木偶,當下人人都應反思。早已千瘡百孔、亂象叢生的藝術界就該刮骨療傷。而藝術家的直覺天趣、原創性、個人選擇和個人價值變得尤為重要,改革當下麻木的藝術體制已勢不可遏。
三、結語
陳丹青早年前國外游歷和與木心結識交集對他影響深遠,木心為陳丹青等人傳授西方美術史等知識,是陳丹青重要的思想導師。木心也多次出現在《局部》中:“不論學歷和身份”,“藝術家和藝術是不相干的”,[1]所以他對藝術不看身份地位。陳丹青看透了中國的藝術體制,炮轟權威制度,很多人說他是憤青、負面的西方中心主義者,屢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奉承當局的陳丹青從不在乎。從他早年在清華美院的英雄事跡,到現在身處大眾輿論的《局部》不過是他無數次公然向權威開炮中的一次。而藝術正是需要《局部》這樣的傳播載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浸潤大眾。面對當下人人缺失“美”的教育,陳丹青作為特立獨行的勇者選擇通過這檔《局部》重新審視這片“丑”的荒漠,用激情昂揚的文字燃起這代人“美的理想”,脫離桎梏。
通過探究陳丹青的《局部》,揭示其反對藝術界的不平等和挑戰權威的思想核心,我們感受到了在權威的藝術體制下反精英主義價值觀存在的必然性。他的發出的聲音振聾發聵、意味深長值得每個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木心.文學回憶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