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藝術需要民族性,但影視藝術僅僅只有民族性是不夠的,我們要欣賞其他民族的優秀民族藝術。每個民族有自己的藝術形態,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文化,只有當一個國家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化發展才能找到新的出路,以新的視角,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來體現出來。本文將對世界各國電影發展進行分析,根據創作手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影視藝術;民族化;好萊塢;電影運動
“藝術大于種族”從這個觀念出發,我承認任何人都有自主選擇文化的權力,強勢民族文化固然會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侵略,但是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同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美好事物所吸引并且選擇更舒適更自由的感官體驗[1]。我們有影視藝術的概念,有民族的概念,有生命力的概念,卻對三者的融合不甚了解。而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能自成體系,則是來自于本民族的根性文化,世界性并非是一種討好,而是一種相互包容和欣賞。縱觀這兩年幾部現象級國產電影:《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等,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開始用我們中國社會的傳統觀點來闡述“普世價值”。而影視藝術作為一個載體,從未停歇地給我們帶來著超越感官的精神高潮。
談到影視藝術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好萊塢,好萊塢在植根本民族文化同時也吸收了全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元素,并且它用這些吸收來的文化元素創造自己的文化產品。為什么我們談及好萊塢電影沒有著重強調其民族性,因為好萊塢無須去強調自己的民族性及獨特性,它生產的電影席卷整個世界,它涉及的題材正是現代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究竟什么才是“好電影”?其他地區國家電影發展之路又在哪里
民族文化的不同使伊朗電影獨具特色,民族間意識形態的不同則是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富有張力。伊朗通過電影展現了伊朗人的生活和伊朗社會,而那些獲獎作品很多都很好地再現了伊朗普通大眾的生活、思想。對于大多數不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觀眾來說,是新奇的、神秘的。通過電影,觀眾對于伊朗有了新的認知,從門外看世界到得以真真切切體驗一番,也使得伊朗電影具有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為其加分。
而作為嚴肅藝術創作的第三世界國家——印度,他們所關注的重點和中國不同,但也有同樣涉及了民族、民權、民生問題。發展至今印度也逐漸擁有了較為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印度電影有很多被中國觀眾詬病的地方:大篇歌舞,表演夸張,故事老套,布景華麗等等。但是,印度電影人對自己電影的自信,它不僅表現在對自己電影語言形式的自信,同時對電影所表達的意識形態,文化理念的自信。他們贊美真愛,同情窮人。作為一個始終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電影國家,雖然由于投資環境與文化矛盾的影響,印度電影的制作水平忽高忽低,在風險規避上也無法做到與好萊塢一樣可以借助于全球發行,與好萊塢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但是《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幾部大熱的印度電影的價值觀營銷比起好萊塢電影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涉及的親情,友情,愛情,民族與宗教隔閡,文化沖突沒有讓大家有不適感。
二、但同樣是社會題材電影,韓國電影與印度電影很不一樣
韓國電影中諷刺政治的系列社會性電影,比如說《素媛》《韓公主》《熔爐》等,這都是反映近幾年關于性侵的案件。還有《恐怖直播》《辯護人》等關于政治腐敗的電影都是極具震撼感,并沒有刻板地去揭露、去反抗,基本依靠角色自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以及故事的發展一步步地表達。
如此沉重的話題怎能不深入人心,去揭示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去直面不能直視的內心,去涉及我們平日中不能提起之傷痛。那些的故事,又怎能不難免涉及世界的黑暗?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好的故事,雖源于生活,卻勢必要高于生活。
對于中國來說,我國的電影工業剛剛起步,《流浪地球》是個很好的反饋。在劇情設計上,如果有任何的偏見,某一種類型的任務便只能由某些人某些種族來完成,便不免出現個人英雄。正是因為沒有對任何種族的偏見,人的所作所為才不會被身份限制,才成功地給我們帶來了英雄的群像,帶來了這樣的能讓科幻迷們熱淚盈眶的中國科幻。這樣的節奏中,觀眾和人物都不知道新的危機是什么,誰能解決這一問題,這使得沒有任何一人能成為絕對的主角[2]。這不是漫威的個人英雄塑像,而是像人民英雄紀念碑一樣前赴后繼的群雄史詩。《流浪地球》在保有文化特色的同時,守住了科幻作品的價值內核,成了真正被認可的科幻片。
三、結語
對電影這種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文化產品來說,文化差異就是天然的鴻溝,借助本土市場和文化差異的保護,本土電影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不斷發展探索,最終必然涉及跨文化溝通的價值題材。我們走出去,使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獨樹一幟,在繼承中國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新元素,使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舞臺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李玲.微電影 大魅力——淺談微電影的藝術創作[J].新聞知識,2015(11):86-87.
[2]聶佳.聲音完成電影場景轉換的不同手法及表現芻議[J].黃河之聲,2016(03):124-126.
作者簡介:張笑,青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