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浙江衛視《王牌對王牌》節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節目的主持建構、模式、定位進行探析,梳理出了關于其創新性的論述。
關鍵詞:《王牌對王牌》;真人秀;創新性
2016年1月29日,由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制作,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原創室內競技真人秀節目《王牌對王牌》首播。根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其首期節目便以2.928%的CSM52城市網收視率和2.13%的CSM全國網收視率攬獲收視雙冠,之后其節目收視率也一直在前三的高位名次左右保持。這種收視成績的取得,毫無疑問的顯現出了該節目打造的成功。因此本文以《王牌對王牌》節目為研究對象,對其創新性具象呈現進行了探析。
一、節目主持建構的創新——“主持人+藝人”形式的互補聯合
該節目的主持建構采取的是以沈濤為固定、以藝人引入為變動的“動靜結合”方式。主持人沈濤是專業科班出身,但是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身份也是他在主持領域內轉型的結果。他最初是以一名新聞主播的身份走進的大眾視野,但也正是由于他這段由主攻新聞播報到主攻綜藝主持的轉型過程,促使他形成了主持風格上正經嚴肅與逗趣引樂兼具的反差特色。這種反差特色使其在主持崗位上既帶有了綜藝傳播所需要的恰當的“娛樂火候”,又帶有了對于娛樂淺層化表達問題的深化彌補。通過對沈濤的啟用,節目的流程銜接、主題升華等都在其主持藝術的運用中得以增色。同時,該節目通過“隊長”“王牌特工”等崗位設置,在季度節目的延續中引入了王祖藍、白百何、謝娜、王源、宋茜、沈騰等藝人,這些藝人的加入實質上起到的是副主持的職能作用。由于該節目的嘉賓主要是以明星藝人為主,所以在“隔行如隔山”的行業特性的顯現下,這些起副主持職能作用藝人的引入很好地彌補了主持人在對演藝行業了解有限情況下的話題引導。他(她)們以“熟人”的身份使得嘉賓在節目中盡可能地放松下來,從而在貼近生活化的嬉笑逗捧中帶來娛樂元素輸出量的增大。這種創新的主持建構,以互補的形式令綜藝效果錦上添花。
二、節目模式的創新——主題戰式的“中國最紅王牌隊員對決”
該節目采用主題戰的形式來構建每期節目,其通過邀請多名熱門IP嘉賓組成兩支與主題設定相關的團隊,在由兩位固定隊長的帶領下展開才藝比拼、游戲競技、智力較量等,從而在幾輪比賽賦分之后決出王牌戰隊。這種節目模式被官方定義為“中國最紅王牌隊員對決”,這種定義可以說恰如其分的將其創新的關注點和盤托出。其通過對高熱度藝人的組合,以主題的形式將他們帶入節目設置之中,這種主題的設置又是基于藝人的演藝生涯、出演作品、高光角色等衍生而來,這種設置不突兀、不僵硬、不陌生,反而帶有熟悉感、溫度感與沉浸感,從而演化出該節目笑與淚同在、前衛與懷舊并存的創新融合。截至該節目第四季收官,其一共產生了48個對決主題,包括第一季“最強綜藝天團王牌爭奪戰”“武俠王牌爭奪戰”等12個主題,第二季“王牌奪寶之戰”“王牌兄弟爭奪戰”等12個主題,第三季“最強演員組合稱號爭奪戰”“最佳喜劇人榮譽稱號爭奪戰”等12個主題,第四季“致敬共和國七十年影視主題”上下篇、“致敬青春”等12個主題。通過這些主題形式的對決,多位高熱度藝人互動下的流量聚集可以轉化為大基數的關注度,故事性的限定可以充分發揮出藝人的職業優勢,從而使得環節設定在搞笑中不失有價值的意味,舒緩著受眾長時間鎖定節目傳播的疲勞感與失趣感。
三、節目定位的創新——基于受眾接受度的動態調整
在當下接受內容極大豐富的傳播環境下,受眾的收視喜好伴隨著多樣化的接受方式所帶來的新舊潮流更迭而動態地發生著變化。該節目在第一季所緊貼的節目定位是:“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原創室內競技真人秀節目”。這種節目定位在二、三季中通過查缺補漏、磨合創新,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良性創作循環下,實現著添加新要素、增加新看點、鞏固高收視點等創新。所以到了第四季,該節目的節目定位變為了:“浙江衛視推出的星素結合暖情互動挑戰類棚內綜藝節目”。基于大眾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來看,這種動態形式的節目定位創新變化,是對受眾心理、受眾需要的科學把握。其以受眾接受度的反饋為節目創新的著眼點,這是再合適不過的“對癥下藥”。通過節目定位的創新調整,其實現著對于受眾媒介接觸動機更為精準的契合,讓受眾可以有針對性的匹配到興趣點所在,從而在有效的娛樂作用下獲得生理與心理層面的需求滿足。這種基于受眾需求而創新打造著的服務受眾的定位,對受眾群的捕捉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結語
在當下綜藝節目加速更替的傳播環境下,一檔綜藝節目想要長期穩定的收獲受眾的關注是很難的。但《王牌對王牌》節目通過其創新舉措,以收視成績證明著其長盛不竭的節目魅力。本文通過對其節目主持建構、節目模式、節目定位的創新性探析與論述,希望可以為當下及以后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吳彤.《王牌對王牌》的原創模式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8):49-50.
作者簡介:張志勇(1994-),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北華大學文學院2018級研究生,廣播電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