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湘敏 王士博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工業污染,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問題之一,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那么如何有效的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問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是保護環境的推手,只有二者協調統一,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一、我國當前現狀
(一)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初期,全國水土流失面基為116萬平方公里。據1992年衛星遙感測算,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7%。
(二)沙漠化迅速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長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近25年共喪失土地3.9萬平方公里。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三)森林資源銳減。我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郁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營森工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的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
(五)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多年來,由于過分開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區形成8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的超產區,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來,我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六)水體污染明顯加重。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7億人口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七)大氣污染嚴重。目前我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種骯臟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粉塵、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國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主要原因。
二、導致環境破壞的原因
(一)思想上:對環境保護觀念的認識不足。目前對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還沒有達到廣泛的共識,相當一部分人尚未將綠色建筑工作放到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只為追求短暫的經濟效益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必須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二)政治上:國家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的節約還沒有明確規定各方利益主體必須參與,關于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的標準體系尚未建立。
(三)體系上:我國行政監管體系薄弱。對節能與綠色建筑工作相關的行政管理未給予高度重視,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滾利薄弱,個別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反觀國外環境保護法的實施,我國在環境保護法實施的路上還要走很久。
三、走可持續發展地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講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環境可持續發展。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認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環境危機不能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承認技術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認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談論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們突破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把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
四、總結
環境保護是實現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首要條件,不僅是個人、企業和國家自身利益的要求,同時是社會、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注意我們共同的地球,共同維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是一個利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之舉。
作者簡介:鄧湘敏,吉林大學;王士博,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