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學術領域針對西藏民俗文化的相關探索,至今以達到55年之久了。并且逐步創造了一系列的關于西藏民俗文化理論體系,但其自身還存在著探索研究方式過于單一,傳達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相關人員要涼民俗學的特性充分展現,有效的加強西藏民俗文化理論的轉化情況,以此達成可運用式民俗文化研究,為西藏民俗文化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民俗學;民俗文化;西藏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我國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西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累積、傳承、創新的一類生活形式。而民俗學是將民間風俗視作為一種群體性習慣通過將各地區人民生活習慣展開研究的人文科學。西藏位于我國青藏高原的西部與南部,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西藏個民族創造了獨特的西藏民俗文化。
二、民俗學中西藏民俗文化的特點
(一)地域性特征
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西藏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占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巖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于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在學術界展開對西藏民俗文化研究時,會根據西藏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展開分類研究,以此民俗學中西藏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
(二)民族性特征
在西藏經濟以及文化飛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學術領域對于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視也在逐步加強,針對西藏研究區域也在不斷擴大。對于西藏的門巴族、珞巴族、僜人、夏爾巴人的服飾、飲食、出行、婚禮、葬禮、節日等諸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對各西藏不同民族的風俗文化進行了比較研究。因此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西藏民俗文化具有較強的民族性。
三、西藏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
(一)節日習俗
西藏區域具有獨特的節日文化,在林繼富再1993年著作的《西藏節日文化》中對其西藏得百余種節日展開詳細的介紹,如:西藏年節、牧羊節、春播節、望果節等等節日。而節日文化是西藏民俗文化的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人民通過節日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與寄托,形成了西藏獨有的民俗文化。
(二)生活習俗
西藏的民俗文化可以從西藏民族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得以充分的體現,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特有的民俗文化,如:酥油茶、哈達、壘石屋等等都是西藏獨有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西藏民族內心多慈悲、義氣并且看重來世、輪回、道德,對于現今、財富、權力并不特別在意,這是歷史不斷累積傳承下來的風俗,是西藏民俗文化的珍貴顯現。
四、西藏民俗文化發展
(一)西藏民俗文化互融性
西藏民俗文化底蘊中具有這較強的互融性,在我國經濟體系高速發展的當代,各個地方的人文文化不斷流入西藏并于西藏民俗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以此加強西藏民俗文化的可接受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力。另一方面,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一類高原文化,自身所具備的獨特性、區域性等等特性讓其文化可以經受各種文化的沖擊與洗禮,依然保持西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并且西藏各個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也在相互交織、影響、融合,在各個民族結合后形成了當下更為壯大的民俗文化。因此,西藏民俗文化的互融性有效的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讓民俗文化可以更加多姿多彩。
(二)民俗文化傳承性
所有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傳承,西藏民俗文化亦是如此。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海拔較高、地理環境險惡。在此生活的人民需要堅韌的性格、頑強的斗志以及崇高的信念,而民俗文化正是集西藏人民奮進、剛毅、誠信等等性格的精神風貌。這使得西藏民俗文化得以傳承,并讓人類所欣賞、接納。
(三)西藏民俗文化時代性
目前,西藏民俗文化具備的時代性特點越發鮮明,伴隨我國大力推動西藏社會的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對外開放以及現代化社會體系以在西藏逐步成型,西藏人民和生活習俗、文化觀念都出現了諸多轉變,并且此類轉變也都在民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得展現,從服飾、飲食、婚喪、節日,都有所彰顯時代性的轉變與發展。鮮明的時代性為我國西藏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讓其在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強。
五、結束語
我國學術界對于西藏民俗文化的摸索研究,已然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人民展現出西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民俗學的不斷擴展讓西域民俗文化被人民所熟知,在不斷的發展中,西藏民俗文化的開發從無到現今的昌盛。在此之后,西藏社會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西藏民俗文化也在相應得以改革、完善。西藏民俗文化的發展也會隨著民俗學的深入研究摸索得到更為寬闊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平措郎杰.基于民俗學視域分析西藏民俗文化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17(20):13-14.
[2]馬小燕.民俗學視野下的西藏民俗文化研究回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54-58.
[3]達娃卓瑪.淺談西藏民俗文化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J].中國培訓(10):165.
[4]旺宗.拉薩地區節日的發展演變及其民俗文化內涵分析[D].西藏大學,2008.
作者簡介:朗珍曲桑,西藏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