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為了反映人民的愿望,文學藝術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線?;鶎游幕ぷ髡哂胸熑伟盐杖嗣竦木裎幕枰?,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關鍵詞:群眾文化;便民服務
一、前言
群眾文化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它不僅為人們帶來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群眾文化在豐富人民群眾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二、增強工作責任心,日常工作要為群眾服務
作為文化工作者,肩負著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認為,促進文化發展和繁榮從根本上與國家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分不開的,這不能僅靠市場導向的方法來完成。政府有責任向社會成員提供基本和平等的文化服務。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維護,民族文化素質可以提高,文化消費市場可以擴大,文化產品可以有堅實的基礎,也可以為人民群眾的良好運作提供有力的價值支撐。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必須保持謹慎和耐心的工作態度,將責任感,服務,誠意,民眾支持和責任感納入文化工作的全過程。同時盡可能做到理解群眾的文化需要,指導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
三、提高工作服務心,內心深處要有群眾觀念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我們文化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目標。在進行文化工作和組織文化活動時,我們應該多角度考慮問題,再做出決定。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在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群眾支持下,我們的工作如何順利進行,如何在此之上保證文化事業能夠蓬勃發展。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我們的文化體系中,堅持以人為本,弘揚文化,造福人民。此外,發展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和途徑是服務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指導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在基層。我們要從群眾的角度和觀點出發,規劃和開展各項文化工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群眾文化水平。
四、挖掘工作真情心,藝術作品要有群眾形象
藝術源于生活,勞動創造藝術。我們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群眾自發藝術團隊大多來自群眾。表演服務于人民群眾,是群眾生活與藝術和諧相處的良好代表。群眾中有我們勤勞的人物,我們的作品中只有生動的群眾形象。這就要求我們堅持親近現實,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基層,體會民風,與城鄉基層進行溝通,加強文化工作的大眾基礎,創作和創作更多具有歷史,時代和人民價值的優秀作品,并利用文學作品引領時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的作用,促進了文化藝術產業的巨大發展與繁榮。我們的文化下鄉活動,基層表演等活動正在積極實踐群眾路線,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擁有工作大眾心,文化成果要由群眾共享
群眾的需求是文化工作的第一選擇。為了有效維護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我們連續多年實施“群眾文化建設”工程,重點加強群眾隊伍的業務指導,參加自治區和外省的演出。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文化巢穴,吸引群眾到文化場所參加活動,建設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時,組織基層群眾進入社區,學校,企業,農村等在群眾中廣泛開展的文化活動,并為農民工等特殊群體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
六、建設工作有擔當心,監督評價要由群眾說話
群眾的聲音是我們改善工作水平的第一信號。我們的活動是否出色,我們的服務是否到位?這些情況只有群眾才有足夠的發言權。為此,我們引入了群眾評價的制度,并充分聽取了群眾在工作中的意見和建議,如群眾自發藝術團隊建設機制等。在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務等活動中,我們積極開展公眾意識,滿意度評價和公共文化需求反饋機制,不僅擴大了影響范圍,引起了關注,而且還促進了我們的工作能力。文化服務的改善離不開群眾的檢查。只有這樣,文化產品和服務才能在群眾中扎根,成為文化品牌和經典。通過努力和拼搏,我們能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和整體形象。在有意識地接受人民的監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與時俱進,贏得人民的支持和認可,贏得發展與繁榮。
七、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表演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豐富群眾生活,減輕人們生活壓力的社會活動。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文化不可能在任何時期單獨存在。每種文化都包含歷史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物質生活不斷改善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群眾文化表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適當的群眾文化表演可以豐富生活的內容,更好地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群眾性的文化表演活動使人們有一定的精神滿足感,也使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和傳承。群眾文化表演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在群眾發展過程中,可以增進群眾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它更好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R].中共中央,2015.
[2]何群.關于統籌群文演出與舞臺工作的探討[J].當代旅游.2017(3):14.
作者簡介:凌依華,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