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差異是巨大的,并深刻地影響到了各自的藝術,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論述兩種不同文明對藝術的不同影響。
關鍵詞:海洋文明;農業文明;藝術影響
海洋文明是指隨著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國家的航海事業的發展,而逐漸衍生發展出來的有關海洋的神話、風俗和科學的文明,發源地是古希臘。征服海洋的過程會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因而這一地區的藝術具有重視創新的特點。
一、海洋文明對藝術的影響:創新性
20世紀之前,西方藝術的創新體現在技法的變革與題材的不斷擴大。
文藝復興的藝術摒棄了中世紀的象征手法,試圖以透視、比例、明暗等手段真實地再現對象。16世紀下半葉盛行于意大利的樣式主義則反對文藝復興藝術的冷靜、平衡、穩定,渴望能夠用戲劇性的、富有感染力的風格描繪宗教故事。
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華麗、燦爛、極富裝飾性的風格,相對于文藝復興時期莊重簡潔的古典主義,巴洛克豪華、熱烈、激動。這種效果來自大幅度的動作,人物的表情也極為豐富,打破了文藝復興的端莊肅穆。在構圖上也運用斜向的安排,擴大了畫面的空間。
18世紀盛行的洛可可藝術可以說是波洛克風格的變異,反對路易十四時代的宏大、崇高,轉而追求輕松、愉快,總體特點是作品帶著華麗的富貴氣,強調嬌柔嫵媚、纖巧細膩。
18世紀后半期興起了古典主義的藝術思潮和流派,新興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反對洛可可的輕浮與放蕩,強調莊嚴肅穆的強力格調。運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來創造出合乎理性法度的古典式作品。
浪漫主義繼古典主義之后興起,認為古典主義的理性化秩序使人喪失了個性,喪失了詩意的想象力和激情。基本特征是反理性,反對古典主義的古典神話題材,轉而選取富有激情的情節。
隨后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忠實于客觀對象,真實地再現眼界所及的事物,表現當代的平凡生活。題材上,打破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貴族氣息,認為藝術應當表現平凡、普通的東西。
印象主義把表現瞬間的印象當作最重要的目標,在題材上,印象派更多地表現當代的日常生活,也幾乎不描繪情節,也很少對現實生活進行批評和揭示,主張純客觀地描繪日常生活瑣事和看到的景色,如莫奈筆下的干草垛、睡蓮,真正實現了文藝復興提出的“再現自然”的目標,題材擴大到自然的各個角落。
農業文明,是指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其代表是古埃及和中國。
農業文明的顯著特點是傳承性,耕種物種的傳承,相關的科學技術的知識傳承,導致藝術品評標準上具有穩定的傳承性。
二、農業文明對藝術的影響:傳承性
在將近三千年的時間里,古埃及社會中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切都近于一成不變,藝術風格也相當穩定。
埃及風格由一套很嚴格的法則構成,每個藝術家都必須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習。坐著的雕像必須雙手放在膝蓋上;男人的皮膚必須涂得比女人的顏色深;每一位埃及神的外形都有嚴格的規定:太陽神賀拉思必須表現為一只鷹,或者要有一個鷹頭;死神阿努比斯必須表現為一只犲,或者一個豺頭。于是,在三年多年里,埃及藝術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中國的繪畫藝術并不像埃及那樣有一套嚴格的法則,卻也自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這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提出了一個較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
后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從南朝到現代,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三、結論
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都是與其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一種文明形態,從本質上講沒有優劣之分。文明的發展多次是在融合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希臘化時期的犍陀羅藝術影響了中國的佛教藝術;18世紀中國的瓷器家具等影響了西方的洛可可藝術對曲線的熱愛;到近現代,西方藝術透視等技法的引進,幫助中國畫打破四王的清規戒律,探索了新出路。而西方藝術自身,由于強調創新與個性,最終進入了丹托所說的“藝術終結之后”。因此,每一種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本質上是平等的。
作者簡介:初鑫銘(1988.03-),女,漢族,籍貫山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西方現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