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所在的選址是決定聚落鄉土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鄉土民居建筑類型頗多,苗寨聚落及其民居建筑是我國鄉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其民居建筑體系完善,建筑選址獨特,適應當地鄉土環境,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以岜沙苗寨民居建筑聚落選址為例,解析其聚落選址的特點,以期對現代人居環境營造有所啟示。
關鍵詞:岜沙苗寨;建筑;聚落選址
建筑聚落的選址決定了民居建筑的建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自然資源等建造條件,從而形成了民居建筑的鄉土環境。岜沙苗寨位于黔東南從江縣丙妹鎮西南面,距從江縣城約7 .5公里。岜沙地理氣候并不優越,地處復雜的丘陵地帶,但岜沙人卻能克服種種不利自然因素,因地制宜,創造出適合居住生活的建筑。
一、聚落組織
鄉土民居逐漸生長為鄉土聚落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居住人群數量的增加,但聚落的形成并不是單一民居建筑的復制,而是有其形成規律。生活在聚落中的人們往往具有相似的觀念信仰與生產生活習俗,居民根據自然環境建造民居建筑,人群社會的家族關系將民居建筑匯集起來,進而形成鄉土聚落。
二、聚落選址
歷史上,民族壓迫致使苗族在聚落選址時,將安全因素放在考慮的第一位,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深山峻嶺,憑借自然地勢作為天然的保護屏障,并得名“高山苗”,形成了“依山而居、擇險而居”的聚落選址特點。苗族人在長期的生存探索中,背山而居、近水避患、有地可耕是苗寨選址的必備條件。背山而居,向陽坡提供充足的采光、具有豐富的生活資源,良好的植被條件更適于居住;近水避患,一方面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干欄式的民居建筑多為木質,易引發火災,靠近水源可降低火災隱患;有地可耕,山地可耕土地少,苗族往往會將民居建筑建造在亂石貧瘠處,將可耕種的地塊退讓出來,多采用梯田耕作方式來增加耕種面積。
岜沙苗寨民居選址高險坡地,建筑背附青山,采光充足、通風良好、視野開闊;在比山泉水出水處較低的地方,選取平緩處修筑梯田,既解決了糧食問題,又解決了耕地灌溉的問題。梯田上方的坡地為大片的原生樹林,與民居建筑和諧共生,營造了坡上居住、坡下耕種的“天人合一”的景象。岜沙的鄉土環境為岜沙苗族人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環境。
三、聚落空間分布
村寨即為一個聚落,聚落的邊界則是劃分聚落區域的界限。苗族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岜沙苗寨的聚落空間并沒有運用實體圍墻進行圍合,而是利用了鄉土元素中的山、水、田、木作為村寨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村寨開放的自然邊界。岜沙苗寨民居建筑沿山體等高線分布,建筑密度隨地勢的降低逐漸增加,建筑與山體、山林融為一體,呈現自然過渡的模式,反映了岜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造理念。在岜沙苗寨中,寨門是苗寨邊界唯一一個人工界定的構筑物,是區別聚落內外的關鍵節點,標志著苗寨聚落的開始。岜沙苗寨的寨門一方面在物質空間上,起著界定聚落空間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精神信仰上,寨門承載著苗族人希望村寨平安興旺的寄托。
地形地貌是影響聚落組織的重要鄉土因素,岜沙山脈地勢從西向東傾斜,海拔在400~600米左右,由于岜沙苗寨分布于岜沙山脈中段,居住地勢海拔較低,而且岜沙山脈兩面的大融坡山與宰戈坡山脈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因此岜沙苗寨環山而居,環境優美。岜沙苗寨5個自然寨沿山體蜿蜒展開,呈現聚居格局。苗族多聚居,選址多為山地,從而導致了聚落中建筑布局較緊湊。岜沙苗寨構筑在地勢高差較大的坡地上的建筑間距較大,在地勢高差較小處建筑間距在3米左右;岜沙民居建筑之間錯開一定角度或者平行,呈現出緊湊密集的布局特征。總的來說,地貌地形的改變影響著聚落建筑布局,岜沙苗族人并沒有人為過多地干預苗寨聚落形成過程,而是以一種與鄉土共生的態度構造居住環境。
四、小結
本文從聚落選址出發,對岜沙苗寨民居建筑的聚落空間進行了解析。建筑所在的選址是決定聚落鄉土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地形地貌還是地區氣候,岜沙人都有其獨特的處理方式。岜沙苗寨居民對建筑聚落的選址不僅體現了苗族人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的社會人文環境,而且展現了苗族人“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與“因地制宜”的建造觀。
參考文獻:
[1]黃海靜,董張.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適應性特征[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9,34(01):111-118.
[2]楊軍昌,申鵬,孫欽榮.岜沙苗族社區的環境與人文[J].貴州文史叢刊,2001(02):35-40.
[3]周堅,羅婷,黃薇.岜沙苗寨的保護[J].華中建筑,2010,28(08):148-149+152.
[4]周政旭.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環境歷史研究的方法論探討——以貴州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6,31(03):8-16.
作者簡介:王思晴,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