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表演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戲曲中京劇因其自身唱腔獨特且韻律豐富等特點成為我國“國粹”藝術之一。京劇的唱腔藝術極具代表性與獨特性,與我國傳統的諸多聲樂藝術唱腔形式均不相同,豐富了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的同時對其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京劇小生聲腔的演唱方法及其特點等方面著手分析,將京劇小生這一在京劇表演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角色進行簡單介紹,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京劇的同時對京劇小生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演唱方法也有所了解,從而達到推動京劇在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京劇小生;小生聲腔;演唱方法
一、引言
京劇作為我國古典藝術的典范,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京劇表演內容通常將古代故事用其獨特的演繹手法搬到舞臺上展現到大家面前,向觀眾傳達中國傳統美德、哲學以及各種美學文化,京劇在中國文化傳承中有著“活化石”的稱號。正因如此,京劇小生作為京劇中表現年輕人物類型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京劇小生的演唱方法不僅僅體現出生活于藝術之間的關系,在京劇舞臺的表演上更應該完成演出和人物個性和共性協調統一的表演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讓京劇小生在京劇舞臺上發揮出最佳的作用。
二、京劇小生小嗓的演唱方法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15-30歲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的人們潮氣蓬勃,身上往往散發著年輕熱血的活力和積極向上的陽剛之氣,京劇小生在京劇舞臺上便是對這類青少年男子扮相的統稱。京劇小生小嗓唱念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飽受爭議,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京劇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其持反對的觀點,但小生小嗓唱念作為京劇小生藝術表演中的一大特色,其不僅僅代表著京劇表演藝術的本質對于整個京劇行當來說,也起到了詮釋的作用。
任何一位正常的男人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變聲這一過程,在京劇中變聲被稱為“倒倉”,變聲期的男子說話嗓音變粗,在唱歌時總是無意識的出現“冒嚎兒”,這種聲音往往是小嗓發出來的,京劇小生小嗓演唱便是對這種聲音進行藝術上的夸張、美化和變形,通過高亢明亮與低沉委婉的不同聲音變化來突出青年時期男子的朝氣和活潑[1]。京劇小生小嗓發音與旦角有所差異,小生的唱法和行腔基于老生發音特點的基礎,用小嗓來表現老生演唱時的勁頭,使京劇小生小嗓演唱時聲音既剛勁有力又不顯老態,通過小嗓力度的增強來達到潤飾小生音色的目的,京劇小生小嗓的演唱往往華麗婉轉而又給人以挺拔青春之感。京劇小生小嗓在演唱時應注意與旦角區分,旦角演唱通常給人以陰柔之美,而小生演唱則著重表現男子陽剛之美,在京劇小生演唱中應避免小生小嗓失去其自身獨特的音色魅力,確保小生小嗓寬亮剛勁的演唱特點。
三、動態發展中的小生念白
在京劇小生的演唱方法中,念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千金話白四兩唱”這句話雖然采用了夸張的表達方法,但也從側面上反映出小生念白重要性。京劇小生在演唱方法上與京劇其他行當區別較大,京劇小生念白自然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演唱方法。小生念白在演唱中講究大、小嗓穿插使用,通過大、小嗓的相互配合突出京劇小生的表演內容。京劇念白有著抑揚頓挫的獨特音韻美,而京劇小生念白與此相比更為獨特,大嗓運用過多便無法表現小生念白的獨特性,而小嗓使用比例過高還會使京劇小生整體表演過于生硬,缺乏應有的美感,這正是京劇小生念白的困難之處。在小生念白中“龍鳳虎音”也是其演唱方法的重點之一,簡單來說,就是要求京劇小生念白演唱時既要有龍音的高亢,又要表現出虎音寬厚的音域,與此同時結合鳳音的委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下給人以清剛、婉轉、激昂、壯美的聽覺盛宴。
京劇小生演唱過程中在聲音和造型上均體現出了與其他人物的較大差別,這為京劇小生在表演過程中自身角色的演繹和情感的釋放提供了一個基礎的表現平臺。翁偶虹先生在觀看京劇小生演唱大師演唱后,對于京劇小生的演唱是這樣評價的:“一解小生為何用小嗓唱念之謎,宣布了在聲腔美的藝術欣賞上,小生與其他行當分庭抗禮,堅定了小生行非如此用嗓不可的磐石之基[2]。”這明確了京劇小生運用自身獨特的演唱方法來塑造古代青年才俊方面所發揮出的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京劇小生獨特演唱方法在塑造現代人物形象時存在一定局限性,觀眾無法很好地將現代青年形象與真假聲結合的小生演唱方法相結合,容易給觀眾造成怪異之感,影響京劇劇目的整體表現。
四、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京劇這一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革,京劇小生表演藝術也不例外。但就目前京劇小生的發展來看,京劇小生演唱方面的人才越來越稀缺,為了改變這一發展現狀,需要年輕的京劇小生演員刻苦學習京劇小生演唱方法,不斷精進自身演唱技巧,爭取為我國京劇小生表演領域增添一抹靚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鈕驃.蕭長華藝術評論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2]李濱聲,李舒,朱文相.葉盛蘭與葉派小生藝術[J].北京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盛丞,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