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要】:中國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關系發展的變遷史。四十年來,農村改革的每個大事件,都產生了波瀾壯闊般的巨大風暴,可圈可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開啟了農產品市場化進程;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推進了國家工業化進程;農村稅費改革揭開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序幕;鄉村振興助推了城鄉一體化進程。這五大標志性的轉折性事件都徹底地改變了數以億計的中國農民的命運。
【關鍵詞】:農村改革 四十年 標志性事件
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發生了值得歷史記載的兩個重要事件:一件是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報告。他指出,在經濟計劃、財政和外貿等方面應給地方更多自主權,最迫切的是要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在政策上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由此產生極大的示范作用。講話精神實際上成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基調。另一件是發生在1978年12月16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為擺脫貧困,冒著“坐牢”的風險,自發在一張合約上按下了21個手印,偷偷摸摸將集體耕地包干到戶。自此,中國農村開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營體制改革。
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開啟了農產品市場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糧食購銷價格體制改革不斷進行,1992年改革的重點是提高糧食統銷價格,改變購銷價格倒掛的情況,減輕財政壓力。1985年國家規定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目的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但1985年到1989年糧食產量一直處于徘徊狀態,1989年糧食產量為40754.9萬噸,雖然比1988年提高了1346.8萬噸,但是由于1985年糧食減產幅度大,1989年的產量與1984年糧食減產前的產量基本持平。因此,從1986年到1992年,國家對糧食體制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進。1992年提高糧食統銷價格是在1991年適當提高糧油統銷價格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糧食統銷價格,至此,糧食基本上實現了購銷同價,理順了糧食價格關系,減輕了財政補貼的壓力。
三、鄉鎮企業蓬勃發展推進了國家工業化進程
鄉鎮企業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發展壯大起來的。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1984年轉發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之后的十多年來,鄉鎮企業經濟總量迅速增長,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不僅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支持農業生產、轉移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民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為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鄉鎮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生產要素從市場中來,產品到市場中去,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靈活機制,包括:自主快速的決策機制,能進能出的用工機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機制,酬效掛鉤的分配機制,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自負盈虧的約束機制,自我積累的發展機制等。
四、農村稅費改革揭開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序幕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農民的關系,注意保障農民利益,在農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通過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調整農產品價格和購銷政策,改善農村分配關系,采取一系列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措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持和發展了農村好的形勢。
與此同時,農村稅費制度和征收辦法還不盡合理,農民負擔重、收取稅費不規范的問題仍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門不顧國家三令五申,隨意向農民伸手,面向農民的各種收費、集資、罰款和攤派項目多,數額大;有些地方虛報農民收入,超標準提取村提留和鄉統籌費,強迫農民以資代勞;有些地方違反國家規定,按田畝或人頭平攤征收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有些部門要求基層進行的各種名目的達標升級活動屢禁不止,所需資金最后攤派到農民身上;有些地方基層干部采取非法手段強行向農民收錢收物,釀成惡性案件和群體性事件。
五、鄉村振興助推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許多方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重點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貧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抓住“錢、地、人”等關鍵環節,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二,要處理好兩個重要關系。處理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系。鄉村振興與推進城鎮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互促共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農村人口外流的趨勢短期不可能逆轉,但今后人口回歸回流農村的現象將會大量出現。要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一起抓,兩個輪子一起轉,要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系,讓進城的進得放心,留在鄉村的留得安心;要創造條件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更有人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歷史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意義。從歷史角度看,它是在新的起點上總結過去,謀劃未來,深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提出了鄉村發展的新要求新藍圖。從理論角度看,它是深化改革開放,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系統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楊雍哲,段應碧.論城鄉統籌發展與政策調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陳曉華,張紅宇.建立農村勞動力平等就業制度[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