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東陵景區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足以說明其存在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承載了清王朝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時代記憶,同時清東陵景區作為唐山地標性旅游文化之一,代表了唐山與世繁榮的輝煌造詣。然而就目前來看,很多人對清東陵景區缺少了解和認同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在于其沒有形成獨有的VI視覺形象,以致缺少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且經調查研究證實,清東陵景區現有的VI設計確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其文化旅游方面的長遠規劃與發展,因此如何創造區別于其他帝陵且適時迎世的VI視覺形象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清東陵;視覺形象;VI設計
一、清東陵景區VI設計開發現狀
隨著當今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加之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也因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而愈加受到世界的矚目,反觀清東陵,卻由于文化旅游發展起步晚,視覺形象建設不完善以及身處北京故宮文旅輻射圈等種種的影響因素,致使其在景區VI設計的開發上拉長了跨度、增強了難度,而且就對清東陵景區旅游發展研究領域來看,雖然有不同時期不同進程節點的推進,但對其品牌建設,尤其是VI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研究卻是幾乎為零。
二、清東陵景區VI設計現存問題
(一)標志設計缺乏專屬特性
在我對清東陵景區歷年使用的標志進行大量的匯總研究與實地走訪調查之后,從最終得出反饋結果中發現,不管是清東陵景區內部的管理人員、專家,還是平民大眾,對這些標志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都不夠理想,甚至包括現在正在使用中的標志,它以“清”字為主視覺圖形能否代表清東陵,好比清西陵也是清,這樣的話,就很可能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造成歧義,引發誤解。
(二)應用衍生品缺乏延展性
對于清東陵景區這樣的文化遺產旅游勝地,如果一味地追求商業屬性與視覺定性,進行簡單化的“貼標式設計”,其結果只會造成應用衍生品的同質化、模式化,最終其設計的目的和意義也會被大大地削弱。就像最常見的出入證、手提袋等景區應用衍生品設計,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版式上的拘謹,傳統懷舊意味過濃,導致視覺感染力差強人意,難以體現出清東陵景區所獨有的文化韻味,卻還不由得讓人沉浸在歷史的大河中難以自拔。
(三)VI設計缺乏整體規范性
就目前來看,清東陵景區的VI設計缺乏整體的規范性,包括基礎要素、應用衍生品以及景區內部環境導視等部分在內的VI視覺識別系統設計都存在著無秩序、不嚴謹的問題,還難以滿足景區品牌識別要素中鮮明、豐滿的兩大特征,以致偌大的景區內部各陵園孤立存在,沒有整齊統一的規劃和聯系,“視覺識別”感差,讓不熟知景區的游客不知所措、漫無目的,久而久之,便會成為清東陵景區旅游長遠發展道路上的一道無形的阻力。
三、清東陵景區VI設計新思路
(一)立足景區特色,創意標志專屬性
首先從景區品牌文化出發,對清東陵文化遺產由內到外的展開內涵分析和特性提取,研究其作為中國皇陵中可視性最強且地上地下遺產文化多元的品牌形象特質,并結合其與遼寧新賓清永陵、沈陽清福陵、沈陽清昭陵以及易縣清西陵等眾多明清皇陵的共性,進行橫向差異化對比,從而找出個性,為清東陵景區VI設計提供數據化依據,創意標志專屬性,打造清東陵景區專屬的文化旅游符號。
(二)挖掘景區元素,創新應用延展性
考慮到作為文化遺產,清東陵景區品牌的特殊性,應從歷史文化、風水建筑等多個角度探究其深層次的文化遺產內涵,挖掘其在VI應用衍生品設計方面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清東陵景區旅游應用衍生品設計的要點和難點,在考慮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基礎上注重創新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以及如何將清東陵景區文化遺產元素提取并置入到應用衍生品設計中,從而創新應用延展性,設計出符合時代美學要求及大眾審美需求的帶有清東陵景區特色的應用衍生品。
(三)拓寬景區識別,創造視覺規范性
通過對清東陵景區旅游形象的深入調研,剖析清東陵景區文化內涵、品牌宣傳的優勢與特色,運用輔助圖形來拓寬景區識別,最終完善VI設計,創造景區視覺形象的規范性,從而使其獨特的“皇陵”形象能夠在結合時代美學下凸顯出來,形成清東陵景區專屬的視覺符號,推動其旅游品牌形象良性發展。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清東陵景區旅游品牌視覺形象的設計與開發,采用取長補短、間時延續的方法,追求以現代化的視覺語言呈現清東陵景區文化底蘊,并結合清東陵景區方位、風水、建筑等多個角度剖析其在旅游、經濟、歷史等方面真正蘊含的文化遺產價值,從而展開清東陵景區VI設計方面的理論研究,以此將品牌建設和文旅融合的概念融入清東陵,提升清東陵景區旅游品牌視覺形象,進而為旅游者帶來耳目一新的品牌面貌。最后,希望通過以上我個人的研究可以對今后清東陵景區的VI設計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厲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與旅游品牌建設研究[D].山東大學,2016.
[2]周江.資源型旅游地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1.
[3]佟艷,崔委婉,黃巧興.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下敦煌旅游品牌資產研究[J].新聞傳播,2018(10):4-6.
[4]何佳倩.互動型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柴洪偉,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