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要】:漢樂府揭開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新篇章。女性題材作品在其中占重要位置,這些作品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采用斜事寫法,開拓斜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文將從女性形象、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等幾個方面研究漢樂府中的女性題材作品。
【關鍵詞】:禮教 女性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而漢代女性對漢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這在漢樂府詩歌中有所反映。這些詩歌對女性形象、女性愛情、女性命運等方面的描寫,既折射出漢代特有的文化內涵,又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廣闊層面。研究這些現象,對于了解漢代女性和漢代社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典型形象
漢樂府詩里塑造的女性形象很多,她們大都勤勞善良、對愛情堅貞不屈、敢于反抗,本文選擇較為典型的幾種形象進行分析。
第一類是個性特征豐富,睿智聰穎,美麗高潔的女性形象,代表人物如《陌上桑》的羅敷。《陌上桑》是漢樂府中浪漫主義的奇葩,是我國詩歌中的名篇。《陌上桑》形象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而且借助歌頌羅敷剛毅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勞動人民對達官顯宦侮辱、掠奪婦女罪行的反擊。羅敷美麗、機智、剛強、忠貞的性格,正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也是我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這首詩可分為三章,第一章寫羅敷容顏之美。羅敷的妝束給人一種秀而不艷、活潑而不輕佻的美感,可見羅敷在色調的選擇和搭配上也是心眼極細,以至路人都為羅敷的美貌傾倒而行為反常。有人認為這種華貴的裝飾打扮與采桑女子的身份相矛盾,從而得出結論:“秦羅敷不是勞動婦女的形象,《陌上桑》已經被封建文人嚴重篡改。”我不贊同這種說法。理由有兩個:其一,這種描寫是適應主題需要的藝術夸張。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為了渲染主人公的美好,作者往往將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加在其身上。作者極力表現羅敷的美麗,既為后文使君的垂涎埋下伏筆,也更顯示出羅敷的堅貞。其二,羅敷并不是一個徒有外表的貴夫人,她是個熱愛勞動的農家婦女。寫她的用物、服飾的華美,是民歌中襯托人物美的一種手法。
第二章寫使君與羅敷相遇及對答。“五馬立踟躕”一句,活寫出使君面對美麗動人的羅敷垂涎三尺欲行又止的丑態。“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義正詞嚴,斬釘截鐵,顯示出羅敷堅貞而不畏權勢的美德。
第三章是寫羅敷夸夫。這里所夸耀的“夫婿”,也只是她為了應付使君而虛構出來的。使君以為依靠他的地位便可以調戲羅敷,羅敷便以使君的“官本位”邏輯來盛夸自己的丈夫,借此奚落對方。寫“夫婿”官位顯赫是為了震懾使君,讓他不敢胡作非為;寫“夫婿”相貌堂堂又足以使他自慚形穢。沒有一句嚴辭厲語,卻能讓使君不敢再生邪念。這是她“滅敵人威風”的一種手段,表現了她既機智又活潑的性格。
漢樂府詩歌里第二類典型形象是擁有勤勞樸實的內在人格美的女性。代表人物有《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
《孔雀東南飛》善于用對話塑造人物形象。蘭芝對丈夫一席傾訴,是埋在心底已久的委屈,只能對丈夫說的。可見小兩口感情甚好。以年齡序數法自述她待嫁閨中的生活,意在說明“女行無偏斜”,婆婆對她的責難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她有良好的家庭教養,女工針織從小就精通,而且她還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她對婆婆謙遜有禮、不卑不亢。這些都證明她比那個“窈窕艷城郭”的東鄰女更具內在美。從“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譴歸。”這幾句果斷慷慨的表白中,可以看出她那絕不茍且忍辱的剛強性格。同時也可以看出她對封建勢力步步逼近的迫害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這是一個頭腦清醒又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勞動婦女形象。當焦仲卿的調停失敗后,蘭芝只能請歸。離開之前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與友愛;在吩咐處置舊物和叮嚀“久久莫相忘”的一番話中,又看到了一個溫柔、善良、體貼而重感情的女子;分手時許下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堅貞、不慕富貴和忠于愛情的高貴品質。
二、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
漢代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迫加深了,婦女的地位更低了,因此漢樂府較《詩經》更多地表現婦女的不幸遭遇。
《禮記·內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男女婚嫁就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雀東南飛》就形象地揭露和鞭撻了這一制度的罪惡(詩中焦母、劉兄便是其化身),同時也反映了男女青年對它的不滿和抗爭。《孔雀東南飛》寫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反映的卻是一個社會問題。家庭生活的不民主,正是封建專制獨裁的縮影。
貞節觀念在婦女行為準則上的具體表現更是顯而易見。《艷歌何嘗行》中女子對夫妻別后生活的自勉“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是對于貞節的一種自我規范與告誡;妻子因同情他人而受到丈夫的猜疑,妻子以“水清石自見”自明其志。可見女子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刻戒慎言行,否則就會被認為有損婦德。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貞節觀念在當時已經作為一種社會共識對女性的生活和心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男女有別”、“從一而終”,不僅規范著女性的行為,而且成為她們所向往、崇尚的一種道德理想。
【參考文獻】:
【1】《詩經楚辭漢樂府選詳解》 靳極蒼 山西古籍出版社
【2】《中國古代文學基礎》 韓傳達 隋慧娟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3】《古詩注析叢書之愛情詩注析》 楊輦宗等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4】《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
【5】《先秦八代詩賦鑒賞》 周嘯天 四川人民出版社
【6】《樂府詩的歷史》 吳德新 重慶出版社
【7】《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 曹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8】《兩漢樂府詩欣賞》 何權衡 中州書畫社
【9】《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 王運熙 王國安等評注 齊魯書社
【10】《漢樂府研究》 張永鑫著 江蘇古籍出版
【11】《樂府民歌百首》 張小平譯注 安徽文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