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易世變,新中國的外交也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在這70年里,中國政府總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時的調整我國的外交方針,以更好的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關鍵詞:外交;新型大國關系;全球治理體系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的外交也經歷了70年的風風雨雨。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我國的外交工作盡管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但在黨和政府的卓越領導下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外交工作成績斐然。
一、二戰后到十八大以前我國外交基本情況
1945年二戰結束以后,在整個國際社會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針鋒相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鑒于當時的國際形勢,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即倒向蘇聯,這對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講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外交方面來講,這都是必然選擇。中蘇之間的這種友好關系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向中國提出一系列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斷然拒絕,中蘇兩黨關系惡化,這是中國的外交方針就有建國初期的“一邊倒”轉變為“兩個拳頭打人”,即既反對傳統的敵人美國對中國的各種包圍和打壓,同時還要反對蘇聯這個新生的敵人,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中國1971年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隨著中日建交等,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形成了“”一條線”局面。隨著中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想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到了80年代中國的外交形成了一大片的局面。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共產主義運動在整個世界陷入低潮,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同志果斷的提出二十八字外交方針,使我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平穩的發展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一心一意搞建設,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的推向了21世紀,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進入新千年,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且提出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世界的主張,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烈歡迎。與此同時我國政府積極的開展一系列外交活動,從而使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了解中國、接受中國,我們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
二、十八大以后我國外交工作的新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后,在黨和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國外交工作又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得以全方位的推進。在大國關系方面,盡管中美之間存在若干的問題,以及目前逆全球化浪潮暗里涌動,特別是目前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戰對兩國關系影響很大,但是是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相信兩個國家能夠理性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把兩國關系推向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中俄關系方面,中俄兩國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兩國的友好關系由來已久,不但是兩國人民之間,兩國領導人之間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兩國之間在經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地擴大與深化,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戰略以后,俄國政府對其大力支持,俄國人民也積極地參與。有中俄兩個大國的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但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造福了沿線國家,為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政治領域,兩國國家元首互訪頻繁,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兩國在國際及地區重大或熱點問題上進行及時積極地溝通與磋商,為維護地區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盡的義務,得到了世界人民的一直肯定。在文化方面,中俄之間的文化交流豐富多彩。國家級別的主題活動就很多,如在中俄兩國之間互辦的“旅游年”、“國家年”以及“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等,特別是中俄之間青年學生的交流每年都在攀升,每年都有大批中俄游客到對方國家旅游,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兩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兩國人民之間的珍貴友誼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升華。總之,中俄兩國的關系進一步深化。中歐之間的關系在這一時期也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的成果,中歐之間無論是在經濟上的合作、人文上的交流等方面,成果都是非常豐碩的。這從中歐兩國領導人的互訪頻率中可以看出。
在穩妥處理大國關系的同時,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也在進一步的深化。在處理與東北亞國家關系方面,盡管中日之間有繞不開的歷史問題,但兩國關系還是在近幾年有了一定的緩和。中韓之間的政治互信也在不斷提升,經濟合作也在逐步深化,人文交流不斷擴大。中朝之間的關系是經受過歷史考驗的,朝鮮積極地向中國學習發展經濟的經驗,中國也樂于看到朝鮮能夠盡快的富起來。在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總體運行良好,但由于霸權主義背后的撐腰,使得某些國家總是在領土問題上蠢蠢欲動,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部署不會變,所以,在不觸動中國國家主權底線的情況下,中國保持了相對理性的態度,使得東南亞地區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在處理與南亞諸國特別是同印度關系時,中國總是保持得相對理性和克制,所以,盡管近年來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屢挑事端,但中國的沉著應對使中印關系總體上保持在一個可調節的范圍之內。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與中亞諸國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與友好,成立于21世紀初的上合組織,現在在成員國國家之間開展經貿與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處理好與發展中國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關系一直是我國外交工作的基礎。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一直是非常友好的,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方面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由于中國始終堅持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中國并沒有忘了自己的老朋友即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中國近些年加大了對這些國家的各種援助,使得發展中國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所以,盡管國際社會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到處鼓吹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但發展中國家始終對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宗旨深信不疑。由于雙方的努力,使得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時期我多外交工作的重點
中國積極搭建全球“朋友圈”,背后是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的不懈努力。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做出明確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這三個關鍵詞旨在擯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建立在大小國家一律平等這一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之上,超越了國別、黨派和制度的異同,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ⅰ
所以,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外交工作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外交政策之下,也要隨著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在國際風云變化莫測之下,中國要積極的推進和參與構建新型大國外交關系,處理好與世界上主要國家之間的關系,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關系,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系,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畢竟處理好與大國之間的關系,不但事關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而且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除了繼續開展好新時期的大國關系以外,我們也要積極發展其他伙伴關系,盡管現在逆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但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事,我們要積極開展同世界上一切愿意同我國發展外交關系的國家的外交活動。繼續深化同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積極發展經貿和文化交流等。也要一如既往的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中國還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人類歷史進入21世紀之后,各種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無法有效的應對挑戰,也難以反映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2這就需要中國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為創新全球治理體系,促進人類社會更好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課題組,王鴻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砥礪前行[J].現代國際關系,2018(1):7-12.
[2]王潔.戴維·米勒全球正義理論的價值與局限——兼論對我國處理外交關系的借鑒意義[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1):108-118.
作者簡介:
劉瑞麗,女,1978-7,漢族,山東定陶人,碩士研究生,山東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副教授。
(作者單位:山東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