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
中美元首2019年6月達成大阪共識后,雙方于7月份在上海舉行第十二輪高級別磋商。之后,美方忽然宣布加征新的關稅,導致中方采取反制措施,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而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升級成為科技戰,背后則是以教育體制、產學研模式、創新體制為核心的科技軟實力競爭。
一、中美科技競爭現狀
在國家安全與經濟實力緊密相連的時代,圍繞科技的競爭正在重新定義“交戰”規則。5G、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自動化等技術現在被認為是更為敏感的技術,屬于需要保護的國家創新基礎。對于美國而言,中國或將在新一代高科技技術上超過美國,這是對美國科技霸權地位的直接威脅。美國不會不戰而退,放棄全球科技霸權,因此美國要極力阻止中國發展來保持優勢地位。
1、中美科技實力對比:美國是信息行業的產業的霸主
中國在通信和智能手機終端市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取得積極進展但仍難以撼動美國的壟斷地位,軟件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最為薄弱。美國則是半導體集成電路、軟件互聯網云計算和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華為已經在通信、芯片設計等數個領域撕開了美國構筑的高科技壟斷壁壘。這才是華為讓美國政客真正感到恐懼并招致戰略打壓的本質原因。
2、科技行業產業鏈分工:美國在半導體及互聯網處于全球領先
科技是一個全球緊密分工協作的行業。受益于過去十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大發展,中國大陸形成了以電子元器件制造組裝,及移動互聯網服務為主的產業結構,在半導體設備/材料以及新技術研發能力上相對薄弱。美國在半導體及互聯網上仍然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在零部件及組裝上主要依賴進口,美國硅谷是人工智能等全球創新的主要基地。
3、中美科技類產品貿易現狀:中國從美國進口最多的為半導體芯片、半導體設備以及專利許可費。
根據 2017 年中國海關數據顯示(1)中國對美出口科技類產品 1985 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 46%。其中出口最多的產品為手機、平板電腦、數據交換機和計算機零件等產品。(2)中國從美國進口科技產品 339 億美元,占比最高為半導體芯片 53 億美元和半導體設備 26 億美元,占科技產品進口的 23%。
2016 年,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 524.3 億美元,相較于中國對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156.2 億美元高出 236%。2007年至今,美國出口中國的貿易總額中服務貿易占比持續爬升。專利許可費是中美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按行業分析中美服務貿易額,我們發現 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服務貿易中,特許權使用費及許可費貢獻 74.15 億美元,占據逆差總額的 20%,僅次于旅游的 69%,并遠高于第三位金融服務的 7%。反映美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強勢地位,這對于科技行業等知識密集型行業而言尤為明顯。
二、美國正全面斷絕科技成果流入中國的渠道
貿易摩擦只是重啟大國競爭時代的序幕,中美貿易戰已經升級成為科技戰,背后則是以教育體制、產學研模式、創新體制為核心的科技軟實力競爭。美國決策者認為中美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競爭,對華技術封鎖從過去“聚焦國防科技”轉向對多有新興技術“全方位封鎖”。
1、技術交流的簽證管理更加嚴苛。華盛頓堵塞中國學習美國科學技術的各種通道,已經成為美國的一場運動。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更加嚴苛。美國國務院從2018年6月起,開始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申請,而且美國教育部門已經發函提醒全美所有大學,限制中國留學生選讀敏感專業。對中國科研人員的簽證審查更加嚴苛。我國“千人計劃”專家已被列入FBI名單,他們申請赴美簽證將受到美國的特別“照顧”。
2、對敏感技術、尖端產品及相關設備和材料出口中國限制更加嚴苛。白宮正采取全面措施保護美國專有技術、加大出口審查。美國商務部4月10日宣布,將37家含蓋高端技術、航空及化學研究等領域的中國企業和學校,列入美國企業應謹慎對待的“未經核實”實體的危險清單。這份清單在11日生效后,美國供應商供貨時將無法再使用許可例外,因此雖未明令禁止,供應商為免麻煩供貨將更謹慎,甚至可能自我設限。
3、中美開展科技合作審查更加嚴苛。美國已經調查華為與美國高校在技術領域的合作,特別是那些獲得聯邦政府資助或參與研究機密信息的大學,并以研究經費作為施壓的籌碼。
4、中方投資并購美國高科技企業審查更加嚴苛。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借助風險投資分享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科技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美國政府對技術轉讓的審查。最新修訂的《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提出,強化外國投資委員會對中國在美投資、特別是對高科技初創企業投資的審查,對于超過標的公司股權10%的投資全部納入審查范圍。
三、中美科技競爭的影響
1、關稅對兩國宏觀經濟影響有限
中美雙邊關稅提高對雙邊貿易差額的影響有限。事實上,2018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增加,因為來自中國的進口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提前進口的影響。截至2019年3月,逆差小幅下降,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在下降。事實上,宏觀經濟因素,包括伙伴國的相對總需求和供給以及基本驅動因素在確定雙邊貿易差額方面所起的作用要大于關稅。
在全球層面,如果近期宣布和設想的中美兩國新加征關稅的額外影響擴大到中美之間的所有貿易,在短期內,預計將使全球GDP下降三分之一個百分點,其中一半影響來自商業和市場信心效應。雖然目前這些影響尚溫和,但將會在2018年已經實施的關稅影響基礎上加劇。此外,如不能解決貿易分歧以及其他領域(例如,涉及若干國家的汽車行業)發生進一步升級,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商業和金融市場情緒,對新興市場債券利差和匯率產生負面影響,并導致投資和貿易增長放緩。
2、全球產業鏈的重構
“貿易戰”的最新舉措,絕不僅是增加籌碼和極限施壓的需要,而可能是推動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徹底分離和全球產業鏈的全面重構,對華經濟戰略從“規則束縛”轉向“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美國有意用稅收高杠桿推動全球產業鏈的重構,迫使在華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美國、歐洲、日本,一般制造業轉移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第一財經研究院根據19個國家單位勞動力成本變化進行了測算,在目前場景下(25%關稅)中國高技術相關行業并不會受到美國同行的直接競爭,但對于其他新興經濟體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地,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不再具有明顯優勢。近期,中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
3、中國海外并購遇阻
2018年3月,特朗普以行政命令阻擋中國博通并購高通,保護關鍵技術以免外流,另外當年度多起中資海外并購也被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否決。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并購件數與交易金額分別為53326件及3.57兆美元,賬面上與2017年相差不多,但實際上并購動能受到全球經貿環境轉變影響而有顯著不同。除美國針對跨國并購嚴加審查外,英國也實施20年最大改革,將政府對并購否決的大宗交易案,延伸至全體案件,德國也推動2030年國家工業策略,在特定科技與核心產業上,政府將投注資金保護,避免外資收購。
4、特朗普推行的政策至少未來五年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多數美國人認為特朗普的連任是沒有懸念的。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經濟增速強勁,失業補助申請人數達45年來新低,進一步提高了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總體而言特朗普連任是大概率事件,即使特朗普下臺,已經形成的對華全面遏制戰略也不會有大的調整。
四、幾點建議
美國對中國強硬轉向。首先,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是“攻擊性”的,基本已經放棄“改變”中國的期待;其次,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是“長期性”的,將會堅持對華強硬5年至10年的時間,對華鷹派的勢力也會進一步上升。因此,在與美國科技競爭中,需要從政策、人才、金融等各方面著力,爭取在中美科技競爭中搶占主動權。
1、美國自身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時采取了政府采購、資金支持等多種產業政策。尤其在半導體產業,美國的貿易代表游說美國政府牽頭、企業參與成立SEMATECH(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進行共同研發,重新取得了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優勢。運用合理的產業政策和政府采購,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組建研發聯盟對“卡脖子”技術領域進行聯合攻關。建議政府牽頭組建半導體技術研發聯盟,聯合華為、中興等企業進行技術攻關。
2、從“冷和平”的高度做好人才引進,采取更加精準、隱蔽的特殊策略,加速引進一批戰略性科技人才,特別是重視引進非華裔的人才。要利用美國主導的西方對華“人才戰”還未全面展開的短暫空檔,進一步加大奴才戰略的力度。加強對科技前沿的預研預判,對我們緊缺的特殊人才,給與高于國際標準的待遇。要吸取“千人計劃”被美國FBI盯上的教訓,引進人才不宜大張旗鼓。
3、抓緊美國全面封鎖前的“窗口期”,采取超常規手段加速引進各類簡短的科研儀器設備,做好高度物質儲備。利用美國發動盟友擴大對中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的限制范圍,千方百計從各種渠道引進各種尖端的科研儀器設備。
4、應對美國科技封鎖,積極發起國際科技活動。可以舉辦各類全球性年會、學術研討會、國際科技論壇、科技展覽等活動,為國際科技人才交流創造更多平臺。
5、積極發揮金融對科技的支撐作用,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科創板注冊制改革。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風投、地方性中小銀行解決創業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加大對于風投企業所得稅減免力度,提高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效率。
6、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鼓勵民間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方面,關鍵是要給企業家提供安全、公平的創新創業環境,依法治國,保護企業家精神和財產權,穩定預期;3、加快科教體制改革,建立市場化、多層次的產學研協作體系。由國家主導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由企業主導加大試驗開發投入,對于企業尤其是中小初創企業主導的研發活動應加大減稅力度,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