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玉
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落實必須將人才置于首要位置,解決人才問題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首要問題。為深入了解乳山市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摸清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走訪調研,調查情況如下:
一、現狀問題
(一)增量緩慢,“招引難”。鄉村人才流入緩慢,招才引才難度較大。乳山市近5年引進的大學生中走進鄉村的僅占約2%。徐家鎮的兩家骨干企業華隆食品和中魯果汁非常希望相關領域的實用人才加盟,但近年來招到的大學生寥寥無幾。白沙灘鎮近5年大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到當地農村創業就業的屈指可數。
(二)存量流失,“留人難”。當前,鄉村人才的流動狀態一直是從農村到鄉鎮到城市這種單向狀態。比如,對鄉村振興發展至關重要、對其他人才服務保障也至關重要的醫生教師隊伍,普遍的現象是“好的教師、醫生基本上都會考慮走,沒有機會離開的,漸漸將積極性磨為惰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不穩定狀態。
(三)“頭雁”難覓,“接班難”。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平均年齡偏高,加之受年代、學歷、經歷等因素影響,思維、視野與時代發展的節奏,與鄉村振興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近年來組織機關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等,但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基層黨組織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
二、主要原因
(一)產業層次不夠高,難以“價值實現”。從調研來看,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低使得農業產業鏈較短,農村產業范圍較窄,產業附加值不高,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對人才來說既“提供不了高額的薪水”,又“沒辦法施展拳腳”,很難有吸引力。
(二)公共服務不完善,難以“安心扎根”。從走訪情況來看,各類人才最關注的是能夠方便、有效地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如果要進一步在當地安家立業,更多地是考慮子女的就學、就醫等問題,這目前恰恰是鄉村的一大短板。
(三)環境配套跟不上,難以“高效社交”。從交通看,鄉村往往與城市相距較遠,有時一來一回路上就要半天時間,造成進城難。從休閑購物娛樂看,絕大多數農村相關場所幾乎沒有,即便是集鎮,休閑購物娛樂的場所也嚴重缺乏,久而久之,出現的結果就是人才逃離鄉村。
三、對策建議
(一)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為“人才下鄉”提供更有質量的創業就業空間。產業是基礎,只有先把鄉村產業發展起來,才能讓“下鄉”有吸引力。一是規模化園區化發展。要以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家庭農場等為載體,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整合流轉力度,改變原有土地的低效無效供給,實現效率變革,以滿足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需求,為人才進入鄉村、“施展拳腳”騰好空間。二是一體化融合化發展。一方面,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通過工業化、數字化、城鎮化,有效串聯城鎮村,盡量讓各類人才感到創業就業“入鄉不離城”;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從有利于產業融合發展、規范用地管理出發,進一步完善規范農業設施用地政策,積極推動農旅、農文、農體、農會、農展相結合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幅提高農業產業的人才吸納能力。
(二)加快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為“人才下鄉”提供更高品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是關鍵,因此,要聚焦當前鄉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問題,把基本公共服務提上去,讓各類人才放心下鄉。一是著力打造鄉村美好教育。優化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把鄉村任教經歷作為職稱評審的必需條件等措施增強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分地域、分學科實施“名校名師進鄉村”行動,有效提升村鎮教育質量和水平。二是著力深化健康鄉村建設。推進“萬名醫師下基層”等活動,持續解決基層醫療人員總量不足、人才流失問題。積極構建“小病”不出鄉鎮的醫療衛生服務圈。加快推動“智慧醫療”向農村延伸,建立全市統一的互聯網診療平臺,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三是著力優化住房保障體系。在商品房、農居房保障的基礎上,擴大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在區位條件好、人口集中度高、市場需求旺盛的區域建設“鄉村人才公寓”,并在全鎮或周邊范圍內統一供應、統籌使用,幫助破解鄉村人才“住房不方便”問題。
(三)加快推動鄉村“頭雁”建設,為“人才下鄉”提供更為堅實的基層組織保障。黨的領導是統領,因此,要著力破解村級基層組織“缺乏新鮮血液”的問題,深入開展“頭雁培育工程”,促進鄉村基層組織有機更新,發揮村支部書記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頭雁”作用,推動人才和組織同步振興。一是加大儲備力度。建立村級后備干部庫,優先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等群體挑選有能力、有意愿,善于做群眾工作的人才,納入組織培養,充實壯大村黨組織帶頭人的后備力量。二是加大培養力度。探索推行村級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人“一肩挑”,進一步壓實“頭雁”擔子。加大農村黨員培養力度,選優訓強基層帶頭人,通過村黨組織書記全員輪訓、村書記工作交流會等載體,大力提升基層黨員的能力素質。
(作者單位:山東省乳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