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澤 楊天志 姚凌云
在黨的十九大和團的十八大之后,作為黨組織的后備力量,共青團組織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斷增強。新時期,要想充分發揮共青團干部的應有作用,就必須精確定位自身,強化團干部隊伍建設,提升整體素質,鍛煉組織協調能力,明辨是非,在自身工作領域能創新、敢創新。
一、團干部要擴展“學”的寬度,強化“想”的廣度,培育“心”的高度
“學”的寬度:不斷學習是共青團的首要任務,這是讓團組織保持經久不衰的重要途徑,也是團干部成長的必經之路。新時代,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先進思想,要從實踐中學,用知識豐富自己,用思想武裝自己,用實踐強化自己,真正把學習當成態度、職責和追求。
“想”的廣度:人生最有價值的體現就是“想”,就是把即將要做的工作預想到位,想透想清;“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想實施措施,強化風險意識,從而作出合理的預案,有備而無患。
“心”的高度:感受“心”的熏陶,發揮青年人的優勢。一是人與人之間“誠心”。共青團干部,一定要與廣大團員青年以誠相待,以心交心。二是完成各項工作“用心”。新時代的共青團干部,要以飽滿的精神,用心干事的信念,克服各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不斷提升團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三是處理事情“耐心”。共青團干部對人態度要和藹可親,教育要細引慢帶,不可操之過急。四是為人處世“虛心”。共青團干部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與同事之間相互虛心學習和交流。
二、團干部要進一步加深自我認知程度,不斷強化自身能力建設
共青團的崗位是“練兵備戰”的崗位,團干部的政治站位要高,政治思想要牢,工作作風要硬,開展工作要實。
1.要有溫故而知新的習慣。知識儲備是團干部的基本素質,需要經過長久學習和實踐積累才能體現出的一種修養,屬于內在而非刻意所為。學習要以點帶線、以線成面、以面化體,帶動廣大青年,緊緊圍繞工作中心,在不斷完善原有知識框架結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廣大青年的優勢作用。
2.要有積極而良好的方式。掌握溝通的技巧,協調好各方力量,發現和挖掘身邊優秀團員青年,團結他們的力量、激發他們的潛能。“簡單的人際,精明的工作,厚道的做人”,運用積極而良好的工作方式,處理好與廣大青年的關系,以解決青年關注的問題為切入點,了解他們的心聲,做好引導和疏導工作,用團干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去影響,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認可,得到信任和支持。
3.要有理解而厚道的寬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個人力量渺小而有限,但是將其融入團隊的時候,就能獲得巨大而無限的能量。共青團工作從來都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
三、團干部要持之以恒的堅定自身信心,樹立更加清晰和明確的目標
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廣大青年團干部要有擔當、有作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議大事、懂全局、管本行,牢記共青團是黨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這一宗旨,切實把團員青年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廣大青年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人。
1.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共青團干部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立場和方向要堅定,政治自覺性要高,同時要能對黨的方針政策執行到位。不僅如此,團干部的政治責任感要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榮辱觀,追求實事求是,能夠明辨是非,抵制誘惑,提高自身政治鑒別力,自覺接受監督,以此保持思想和行動與黨中央的一致,讓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以傳承。
2.不斷提高共青團工作業務水平。個人能力體現出自身的業務素質,新時期的團干部要不斷強化組織和管理能力。一是團的活動策劃要有新提高。只有主題定位準確,內容設計鮮活,形式設計新穎,方案具體可行,才能切實發揮團組織活動教育、引導和服務青年的作用。二是工作方式方法要有新改進。共青團工作通過結合自身特點,圍繞品牌定位、資源整合、組織結構創新等方面進行逐步提升,確保整體工作“公轉有大環”,特色工作“自轉有小圈”,激發青年團員的熱情,充分調動其參與積極性。
3.加強團的工作創新原動力。共青團干部要把年輕人的優點發揮出來,保持年輕的干勁,思維活躍,與時俱進,較快掌握新理論,接受新事物,把新知識運用到創新實踐當中。要具備敏銳的發現力,善于捕捉契機,抓住靈感,及時提出方案,從實際出發,尤其是創新活動,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于一體,力爭博采眾長,打破束縛,勇于創新,敢于想象,這樣才能吸引廣大青年加入其中,融入其中。
4.放松心情,快樂工作,健康生活。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青年團干部必須正確應對心理壓力,調節自身狀態,積極應對基層工作,保持熱情、向上的良好心態,及時化解不良情緒,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永葆陽光心態,實現良性循環。
結語
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壯志滿懷,砥礪前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有著光榮傳統的中國共青團,一定會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新征程上貢獻青春力量。不忘初心跟黨走,青春建功新時代,我們見證歷史,也參與創造歷史,無愧時代,無愧青春。黨旗所指,團旗所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新思想的旗幟下揚帆遠航……
作者簡介:
李宜澤(1989—),男,山東青島人,工程學士,工程師。
(作者單位: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