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舒凡 李正
摘 要:陸羽《茶經》所注:“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是傳統茶文化的故鄉,融合了儒釋道的精神與智慧,在千年的發展中惹得文人墨客衣襟滿帶茶香,一句“半盞淳茶方寸潤,修德養性凈心靈”誦出了茶對人內心的影響,而茶文化精神則在不知不覺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內而外的對中國傳統美學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茶文化是中國人精神境界和內在修養的一面鏡子,展現了國人的審美追求,反映了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心態。在這個嶄新的世紀,審美在輪回、更迭,不變的是茶文化的精髓,茶文化精神仍以無可替代的方式滋潤著現代美學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意境;美學特質
一、中國茶文化精神的意境
茶道源于中國,興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但茶并不獨屬于中國,但在數千年的發展中,中國從茶這一味飲品中升華出了獨特的茶文化,以茶為載體詮釋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與理念,使得中國的茶文化區別于當下日本流行的茶道,聞名于世界。
中國茶文化精神有別于世界其他國家的茶文化。首先,以最易混淆的中國、日本茶道為例,從本質上分析,最為不同的區別就是兩者包含著不同的茶道精神。中國茶文化精神包含著中國古代對宇宙的樸素認知,即“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所以中國茶文化精神是哲學思想與茶碰撞的產物,在烹茶、飲茶的過程蘊含了哲思與意境。而日本茶道的本源則是禪宗精神,追求的是“和、敬、清、寂”的禪宗思想。
中國茶文化精神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審美感悟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美學追求與審美價值理念,一直以來飲茶都是極具文人氣息的行為活動。中國古代文人懷有“林泉之心”,體悟茶道,感悟自然,從中升華出對人生、宇宙的秒悟。中國茶文化精神在千年的沉浮中,漸漸從“茶之味”中提升到“人生之味”,再度上升到“宇宙之味”,從品茗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如今,中國人依舊保持飲茶的習慣,不僅是由于茶味甘的外在屬性,也是對茶文化內涵與意境的追求。
二、茶文化精神中的美學特征
茶文化是一種最具自然屬性的文化形態,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然觀念契合,古代唐以前茶文化的發展與道家的隱逸文化密不可分,隨著魏晉以來隱逸行為的普遍,飲茶行為的規模也逐漸擴大。賴功歐先生曾說:“儒釋道三家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甚深的淵源關系,沒有儒釋道,茶無以成為茶文化。道家的自然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佛家的禪悟境界,融匯成中國茶道的基本格調及風貌”,因此中國的茶文化中完美的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神與理念。中國茶文化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色香味全的茶之美、高雅脫俗的品茗之美、意旨高遠的茶道之美。
茶作為一種植物,其本身最基本的審美特質就是其色香味給人帶來的感官之美,但更值得分析的是以茶文化為中心展開的延申。自古以來,我國文人的食飲都與茶密不可分,茶文化在生活中扮演著滋潤文人心靈的作用,成為優雅、矜持的代名詞,茶文化在漫長的發展中與傳統禮儀文化融合后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結合的文化現象。
茶道從“飲”到“品”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品”就已經達到了藝術的境界,此時對于茶具的選擇、環境的營造就顯得極為重要,體現了茶道的藝術性及審美性。中國茶文化在烹茶、飲茶的過程中注重程序和環境,飲茶者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一間環境清幽的處所是每個愛茶人士的追求,在詩句中就有有許多關于品茗環境的描述。茶具在品茗過程中亦為重要,茶具的制作追求自然,不尚奢華,一切都以自然為宗旨,瓷器細膩的質地加上幽美的色澤,與茶葉搭配在一起,直接影響了茶文化的審美境界。從烹茶的過程來看,本身就是一個高雅的行為,在品茗的過程中人們更注重境界的提升,心靈得到了超脫,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三、茶文化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茶中意蘊流淌千年,它像一條長河,流進了我們的內心深處。從心理角度來看,每種茶道都有著追求超脫世俗的傾向。如今茶文化已成體系,并延伸出一系列的藝術創作,比如茶論、茶詩、茶畫、茶舞、茶歌等。從“雅俗”角度來說,茶文化無疑是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化,其內涵中既包括了名人逸士的高雅志趣,也可作為等閑人物的消遣放松。
道家思想中的“小隱于野,大隱于市”是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愿望,自古隱士多喜飲茶,茶是文人士大夫生活必不可少的,具有高潔、恬淡的屬性,茶就在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中作為一個釋放自我的載體,飲茶與修心養性在無形中聯系到了一起。因此,飲茶就是自我反省、陶冶情操、修煉品性的過程,在當今心浮氣躁的社會大背景下,品茗便成為了一種“修煉”的途徑。在茶道文化的每一個步驟里,人們都會不自覺地達到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境界,也就是道家中的“天人合一”,道家倡導的自然而然的哲理也是茶文化精神的支柱之一,這種哲思也有助于緩解人們心理壓力、緩解內心的苦悶,所以茶道是現代人調節身心的好途徑。
當代的茶文化已然是一種常見的現代社交手段,但其仍然保持著中華禮儀的優秀傳統,以茶會友是一種高雅的待客之道,但現如今的中國的茶道在當代社會中更重要的角色是充當社會行為,被用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關系,因此,真正的茶文化精神在當代并沒有被完全重視與解讀。中國茶道歷經了悠久的歷史,保存了中國優良的傳統美學,這種經久不衰的茶文化精神應該在當代得到延續,在浮華中歷久彌香。
該論文是“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成果,“本科教育國際背景下服裝工業制版教程的研究于實踐”,項目編號:2017BKJGLX325
參考文獻
[1] 張靜宜.草·人·木——中國茶道的自然精神解讀
[2] 賴功歐.中國哲學中的自然與隱逸觀念及其茶文化內涵.農業考古.[J].1998
[3] 董曉.中國茶文化的審美觀照.[D].2012
[4] 李婧.清茶遠韻——中國茶文化的審美研究[D].2009
作者簡介:
于舒凡(1995.2),女,漢族,籍貫:遼寧大連,蘇州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方向:服裝設計
通訊作者:李正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