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收藏著這樣一把小提琴,它制作于1944年,至今已有75年的歷史。是目前已知延安時期保存下來的唯一一件魯藝人自制的樂器。琴體總長60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長80厘米。
小提琴的保存者是魯藝學員王卓,1928年生,1939年參加八路軍宣傳隊,1945年畢業于延安魯藝音樂系。他先后創作過《出征歌》《八項規定好》等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作曲家”。
小提琴的制造者是杰出的大提琴家張貞黻。張貞黻(1905—1948),早年間在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大提琴,抗戰全面爆發后到重慶擔任中央廣播電臺、國立音樂院等團體的首席大提琴師。1940年冬,經賀綠汀引薦與周恩來見面,并經周恩來介紹來到延安,在魯藝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在抗戰時期的延安十分稀缺且價格昂貴,張貞黻早就有志于自己動手制作,從重慶到延安的時候他就隨身攜帶著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樂器制作書。1941年7月10日的《解放日報》也曾報道:“大提琴家張貞黻到邊區已久,最近將公開演奏。他準備在延安創辦大小提琴制造廠,并長期訓練樂隊人材。”對此,他還專門寫信給黨中央提出建議。毛主席后來特地請他吃飯,表示非常贊同他的想法,不久負責工業部門的李強同志就協助張貞黻在延安橋兒溝附近的窯洞里,開辦了延安樂器廠,并由他任廠長,成員大多為魯藝的學員。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用當地的核桃木做背板,用紅松木做面板,制作了許多把小提琴和其他樂器,供延安的文藝團體學習、排練和演出使用。
1944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王卓回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他剛從前線回來沒有樂器,苦于沒有辦法解決之際聽說魯藝的橋兒溝就有個樂器制造廠,于是他找到張貞黻請他幫忙制作一把小提琴。張貞黻讓王卓到延安城內的美軍觀察組找做琴用的原料,王卓找來了美軍觀察組從美國寄包裹的木質集裝箱作為制作材料交給張貞黻。張貞黻將材料細細打磨制作,終于做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魯藝美術系教員,版畫家古元看到這把自制的小題琴后驚嘆不已,便在琴把上刻上了“魯藝自制”四個字。
1946年重慶談判后為貫徹停止國共雙方沖突、恢復交通和整軍方案的軍事三人小組抵達延安。這把小提琴是延安中央禮堂歡迎三方代表的“白毛女片段”的演奏(扎紅頭繩那段)中的伴奏,演出指揮是金紫光,觀看演出的是三方代表,中方是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等中央領導;國民黨方面是張志忠;美國方面是馬歇爾。
1946年底成立東北魯藝,這把小提琴隨著東北魯藝文藝工作團曾多次參加過演出,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解放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時期它還被王卓帶到朝鮮戰場為戰士們演出,可惜琴把在戰爭中被損壞了。王卓把小提琴被損壞的部分做了修復,并重新上漆,修復后的小提琴又繼續見證了音樂家王卓近半個世紀的創作之路。2012年7月28日,王卓回到延安,將這把伴隨著他戰斗了近七十年的小提琴捐贈給延安魯藝舊址,讓它回到了誕生之地。
這把小提琴經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以及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等時期,是魯藝歷史、延安文藝史、中國樂器制造史的見證。滲透著老一輩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專業精神與革命精神,是魯藝精神、延安文藝精神造就、發揚與傳承的歷史見證。
(作者單位: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