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聲龍
案例:某公司因未辦理環評手續被環保部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限期補辦環評手續;2.罰款10萬元。因該公司在法定期限內既不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確定的義務,環保部門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執行部門在執行過程中了解到該公司系小微民營企業,法定代表人母親身患重病,公司經營困難,可供執行財產不多,遂召集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與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協商,該公司承諾補辦環評手續,并請求減免罰款,法院口頭協商繳納部分罰款結案,后在收到由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繳納5萬元罰款后以被執行人自動履行完畢結案。
一、概念
行政非訴執行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生效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法定期限內既不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又不履行行政行為確定的義務,由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
二、執行和解的爭議
行政非訴執行能否和解,實務中分為兩派。
支持者的理由是:(一)執行和解有利于提高執行效率,提升社會效果。完整的行政非訴執行案件需經過執行調查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增加當事人的訟累,和解有利于快執快結,提高效率。
(二)減少對立,提高執結率。行政相對人面對高額的罰款,抵觸心理嚴重,為減輕損失會想方設法轉移財產,增加人民法院執行困難,大量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無法結案。執行和解有利于減輕行政相對人的對抗心理,降低法院執行難度,提高結案率。
(三)執法要原則性與靈活性兼備,以人民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在當前我國大量行政非訴執行積案的情況下,通過和解結案有利于解決糾紛,定分止爭,恢復社會秩序。
反對者的理由是:(一)損害法律威嚴。和解是以當事人享有處分權為前提的,而行政法屬公法,行政權屬于公權力,具有不可處分性。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代表著國家意志,一旦做出,不可隨意處分,行政機關無權自主決定與行政相對人達成和解協議。執行和解實際上否定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決定,從新達成的和解協議損害了法律尊嚴,弱化行政機關公信力。
(二)易滋生腐敗。和解會導致原行政處罰決定不再執行,代之以新的和解協議,隨意性較大。而且行政相對人極有可能會為規避法律,拉攏腐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從而達成有利于自身的和解協議,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滋生腐敗。
筆者認為,執行和解這一在民事審判、執行辦案過程中被大力提倡,并行之有效的結案方式理應被推廣開來,運用到行政非訴執行案件的執行過程中。
1、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首次以“但書”的形式打破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的大原則,規定“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這無疑為為行政機關擁有自由裁量權的行政非訴執行案件的和解適用提供了原則性的法律依據。
2、法院對行政非訴執行案件只進行合法性審查而缺乏合理性審查,這導致部分不合理的或者因為情勢變化而不合時宜的行政處罰只要合法也必須得到執行,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執行和解作為一項救濟措施可以彌補上述缺陷,對執法的合理化進行適當限制,有利于司法權與行政權相互制約,共同促進行政執法的公平合理。
三、建議
(一)立法明確支持和解。任何法律法規的實施都必須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相適應。當前,人們法治意識不高,社會中存在大量的案件無法執結,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支持和解是與我國當前國情相適應的,有利于解決大量執行困難的案件。與此同時,相比較大量積壓執行案件,和解結案反而會提高法院公信力,增加人民群眾的信任感。
(二)設置限制條件,規避不合理和解,提高執行力。為避免和解的隨意性和滋生腐敗性,有必要建立配套機制,規避不合理和解。1.執行和解只適用于處理財產處罰而不適用于強制拆遷、建立環保處置設施等行政行為。法院不能片面追究結案而將所有案件適用執行和解,否則有可能侵害第三人、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2.和解的金額與原罰款金額必須限定在一定幅度內,符合比例原則;3.支持人民檢察院對和解進行監督,設立對違法和解的舉報、申訴機制等。
(三)確立有利于被執行人原則。行政相對人相較于行政機關,無論是其掌握的資源還是信息都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行政非訴執行和解中就必須要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以期與行政機關相平衡。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