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峰
在攝影數碼化、大眾化的時代,新聞攝影必須要走創新發展之路。在選題創新方面,要注重選擇新的形象、新的切入視角、新的觀察與思考。而在視覺表現形式創新方面,則是強調在拍攝對象,拍攝角度和表現手法方面的創新。
目前,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時代要求。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各行各業都把創新作為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作為新聞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聞攝影也要走創新之路,才能在網絡媒體迅猛發展和媒體融合趨勢的大背景下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本文結合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聞攝影佳作,說明新聞攝影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創新的方式方法。
1 新聞攝影的發展要走創新之路
新聞攝影需要創新嗎?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答案。從新聞攝影創作的本身看,任何一張照片都是對按下快門的那一時刻的客觀記錄,是具有唯一性的。正因為如此,并不存在兩張完全相同的照片,所以新聞攝影只要拍攝成功就好,沒有必要刻意追求創新。但從新聞攝影傳播的角度看,則正好相反。傳播注重的是效果。由于新聞攝影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式,必須符合新聞傳播的客觀要求,把能否被觀眾所認知和接受作為評價依據。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呢?就是要走創新之路。
第一,以創新彰顯新聞攝影的時代性。在攝影日益大眾化、數碼化的時代,新聞攝影不再是攝影記者的專利,也不再是照相機的專利了。這對于專職的新聞攝影記者來說,面臨著空前的競爭壓力,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新聞攝影只能走創新的道路,去拍攝更能反映時代特征和對觀眾更有吸引力的攝影作品。
第二,以創新提升新聞攝影的表現力。新聞攝影是靠形象說活的。但在當前攝影技術大眾化的時代,圖片的數量呈現泛濫的狀況。一幅新聞攝影作品要獲得觀眾的注意,就必須要獨特的視覺表現形式。這就要求攝影記者要拍攝那些具有創新性的視覺形象,以滿足社會大眾對新奇特事物的心理需求。
第三,以創新強化新聞攝影的思想性。新聞攝影是攝影記者對社會的一種觀察。因此,新聞攝影不僅能夠傳遞視覺化的新聞信息,還能夠借助視覺形象表達攝影記者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如何對這些非視覺的觀念進行形象表達,就必須發揮攝影記者的想象力,利用創新性的視覺形象,表達出攝影記者的所思所想。
總之,當代新聞攝影要提高吸引力、說服力,就要走創新發展之路。通過選題創新、視覺形象表達創新,提升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競爭力。
2 新聞攝影的選題創新
“拍什么?”和“怎么拍?”是新聞攝影的兩個核心問題。而“拍什么?”是指新聞攝影的選題。選題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拍攝誰?”,意為選擇拍攝對象。另一個是確定主題,即立意。選題是新聞攝影活動的起點,而要搞新聞攝影創新,首先就要進行選題創新。
那么,新聞攝影如何進行選題創新呢?從攝影實踐的角度看,新聞攝影的題材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突發性”的,另一類是“話題性”的。這兩類題材是否都要強調創新呢?其實并不盡然。這是因為創新是大腦思考的結果,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由于突發性的題材往往都是突然發生的事件,攝影記者來不急去反復思考,是要憑借自己的直覺和記者素質迅速地“搶鏡頭”。因此,此類題材創新很難,要求是拍好即可。而對于話題性的題材而言,其關注點往往是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題材內容的時效性較弱。攝影記者有時間去反復的思考而獲得與眾不同的選題。所以,新聞攝影選題創新的方向主要是時效性弱的話題性題材。
雖然新聞攝影選題創新的題材特征是話題性,但并不是說此類題材先天就具有創新性,通過分析近年來荷賽這類題材的獲獎作品,其在選題上強調的是新形象、新視角和新觀察。
第一,拍攝新形象。俗話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攝影記者要不斷地發現新題材,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為此,攝影記者要不斷走向基層、走向邊遠地區,去搜尋至今還沒有被社會所關注過的、超出一般現實生活的各種人間風情等。例如:2014年荷賽的三等獎作品《建在草上的特蘭西瓦尼亞》,攝影記者拍攝的是在羅馬尼亞邊遠農村生活的一群至今仍然過著傳統農耕生活人物群體。2014年的肖像類一等獎作品《遁世》,則拍攝了一群生活在森林中的俄羅斯隱士。2016年的二等獎作品《瑪雅的傳統》,拍攝的是一座位于西班牙馬德里郊區的小鎮上的一個奇特的節日--“瑪雅節”
第二,拍攝新視角。拍攝沒有見到過的人和事情,這個“新”是一種天然的“新”。而經過攝影記者思考而拍攝出“出人意料的”作品,則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創新。2009年荷賽體育類的獲獎作品中,有多幅反映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些作品中大多數是將鏡頭對準的是奧運賽場。《中國青年報》的攝影記者趙青卻將鏡頭對準了賽場之外的一些不被注意的趣味內容,最終其參賽作品《電視里的奧運會》獲得了體育類組照一等獎。
第三,拍攝新觀察。新聞攝影選題創新,除了尋找新的觀察視角,還可以對拍攝對象進行新解讀。而這個“新解讀”,是指拍攝具有創新性思想意涵的選題,反映的是攝影記者對一個客觀存在的拍攝對象所持的獨特思考。2009年荷賽的獲獎作品《西湖邊上的一棵樹》的作者傅擁軍,用9張同一視角的照片,記錄了杭州西湖湖邊的一顆桃樹的四季變化,以及在這棵樹的周圍發生的生活場景。用看似簡單的照片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認識與思考。
3 新聞攝影的視覺表達創新
評價新聞攝影作品的優劣主要看其對主題的視覺形象表達。在當今圖片泛濫的時代,新聞攝影作品要獲得好的傳播效果,進行視覺表達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所謂新聞攝影的視覺表達創新就是用創新性的形象和形態來表達新聞攝影的主題。通過分析近年來的一些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其在視覺表達創新方面的做法主要體現為拍攝對象創新、拍攝角度創新、表現手法創新。
第一,拍攝對象創新。選擇拍攝獨特的拍攝對象,也可以獲得出奇制勝的傳播效果。例如,廣州《新快報》的攝影記者李潔軍的《復制戰爭》。作品的獨特之處就是利用玩偶小人再現多場戰爭中的經典畫面。這種大膽的嘗試,使這組作品獲得了2009年荷賽肖像類組照三等獎。
第二,拍攝角度創新。在確定了拍攝對象后,如何才能把主題拍攝好呢?一些司空見慣的拍攝“套路”,已經很難再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因此就要努力探究新的拍攝思路。另外還有一些主題,用慣常的思維也難以找到拍攝方法。對于這兩個方面,都需要依靠創新思維的作用,尋找新的拍攝視角、新場景形象來表達需要表達的主題。例如,2016年荷賽的人物類單幅三等獎作品《缺失的家庭肖像》反映的敘利亞人民因內戰造成流離失所的狀態。照片用家庭合影的方式,用一個全部為女性和兒童的家庭成員中放一把空椅子,以此來喻示戰爭使許多敘利亞的家庭的男性成員或死或逃,沒有一個家庭是完整的。這一創新性的視覺形象,非常巧妙的表現了一個很難進行視覺表現的新聞主題。
第三,表現手法的創新。在新聞攝影的形象敘事中,整體的環境氛圍也是重要的敘事語言。通過攝影技術手段,可以營造照片的整體氛圍,以此來表現特別的主題。例如,2016年荷賽的一等獎作品《曝光》,透過一個受核事故影響的女孩的視角,反思了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給人造成的持久而又嚴重的傷害。該組照片有一個顯著的創新之處就是照片是利用在那場核事故中被輻射而曝光的黑白膠片拍攝的。膠片因曝光而產生了極大的灰霧度,使照片形成了灰白色調,由此非常好的襯托了在事故發生后,女孩的生活都是灰色的。
綜述所述,新聞攝影必須要走創新發展之路,堅持題材創新、表現方式創新,才能在圖片泛濫的時代,為新聞攝影和攝影記者贏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