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俊


目的:對全科醫學生教育教學模式優化設計及探討。方法:以62名2014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并納入觀察組,另外62名2013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采用常規倫理教學并納入對照組,對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及教學效果和教學滿意度進行綜合比較 結果 綜合比較后可知,觀察組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及職業規劃等方面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比較后可知,觀察組教學滿意度為98.4%,明顯高于對照組7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比較,觀察組醫學生教學前考核成績為(76.53±20.52)分,對照組為(77.25±21.25)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組醫學生教學前考核成績為(89.52±10.2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1.45±10.2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考核成績,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教學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學生知識水平的掌握程度,對醫學生采用優質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使得其綜合能力得以提高,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機構中的頂梁柱,其綜合能力水平決定著患者能享受到的治療水平及服務質量,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意義重大。針對全科醫學生,采取何種教學方案,是醫學院師生關注的重心所在。下面本文針以62名2014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及62名2013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我院目標教學法的效果進行探討,整理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以62名2014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及62名2013級醫學院全科醫學生為對象,2014醫學生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并納入觀察組,2013級醫學院采用常規倫理教學并納入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31例;年齡最小19.8歲,最大25.1歲,平均年齡(22.56±2.34)歲,一年級11例,二年級10例,三年級10例;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齡最,21.3歲,最大25.8歲,平均年齡(21.47±1.09)歲,一年級10例,二年級12例,三年級9例,所有學生以上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且學生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倫理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室實施講授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按照老師授課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觀察組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根據醫學院教學大綱中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及技能目標要求,全科醫生教育以培養學生職業興趣、職業崇高感及責任感、職業信念及長期的職業規劃作為重點,導師與學生一定制定學習計劃,輔導學生落實每一步教學任務,并完成考核目標,采用網絡教學的方式,使得信息更加多元化,導師與學生分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帶根據學生薄弱的環節加強訓練,通過不斷的學習,采用情景模式的方法,鞏固其專業知識水平,使得其綜合技能不斷得以提高,同時導師也需要不斷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及先進的教學知識,不斷更新,與當下的教學模式及需求相匹配。
1.3 觀察指標
①教學效果,包括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及職業規劃等
②教學滿意度,自制問卷調查表,采用不記名形式,根據實際情況,學生自愿填寫,對開闊思路、提高臨床診斷能力、提高理論水平、提高操作技能及提高科研能力等5個條目進行評價,選項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人數/總人數。
③教學前后對學生進行考核,并詳細記錄考核成績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納入到SPSS20.0的Excel表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檢驗和計算患者計數資料之間的數據差異,如性別、百分比等,年齡均數和病程均數比較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當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醫學生教學效果比較
綜合比較后可知,觀察組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及職業規劃等方面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醫學生教學滿意度結果比較
綜合比較后可知,觀察組教學滿意度為98.4%,明顯高于對照組7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醫學生考核成績結果比較
經比較,觀察組醫學生教學前考核成績為(76.53±20.52)分,對照組為(77.25±21.25)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組醫學生教學前考核成績為(89.52±10.2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1.45±10.2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獨立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是臨床工作者的靈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醫師的關鍵。現代醫學要求的臨床思維能力是指整體思維能力,其中邏輯思維是核心,創新思維是關鍵,循證思維是手段,如何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進行規范的培養,是臨床教學的關鍵所在。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為講授型,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作用卻無法發揮,全程無互動,更多的只是“走形式”,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且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思維受限,缺乏思考能力,使得其興趣無法激發,對于21世紀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難以滿足。導師全程互動模式,將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使得教學中的各要素最佳形成,鍛煉學生獨立自主思維能力的同時,學生的職業興趣得以提高,同時業務技能也得以提高,學以致用,更好的運用到臨床工作中來。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后,培養職業興趣、穩定職業信念及職業規劃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考核成績得以顯著提高,學生對于教學模式十分滿意,表明此種模式較傳統講授法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采用導師與學生全程互動模式能提高學生的考核成績,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