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計算機軟件課程》是一種針對于計算機內部軟件開發和維護的一門學科,它是通過培養學生計算機軟件開發能力以及對計算機項目管理能力的技術性學科。但是根據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教育界對計算機軟件工程教育方面的重視并不夠,因此在計算機軟件工程的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也不容樂觀,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會覺得這是一門內容枯燥且繁瑣的理論型課程,根本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并且在應用的過程中又不會熟練的使用各類計算機技巧,無法意識到《計算機軟件課程》的重要性,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能夠理解《計算機軟件課程》的各類致使,同時又將這一門技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我國進行《計算機軟件課程》教學方式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將創新式教學法應用到《計算機軟件課程》的教學中成為了最關鍵的一步。
1 《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現狀
1.1 培養人才和企業需求間的差距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各大企業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共分為四點:
第一點計算機人才必須是擁有一定計算機操作經驗,且會進行系統設計的人才;第二點計算機人才必須是對編程具有經驗,且會對編程進行測試的人才;第三點計算機人才必須擁有銷售經驗和管理經驗的人才;第四點計算機人才必須是擁有項目開發經驗,且會進行網絡結構加工的人才。從上述四點計算機人才的要求,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計算機技術行業中,各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已經普遍升高,同時計算機人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變得更加巨大,而這些企業所需要的要求都是剛剛畢業大學生所不具備的,從這些差距中可以了解到我國《計算機軟件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1.2 軟件工程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計算機軟件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問題:首先我國計算機軟件教育的觀念相對傳統,與國際上相比較為落后,社會的需求已經和高校培養的方式脫軌,學生很難進入到軟件開發的學習過程中去;其次學生本身所具備的計算機知識和能力,與社會所流行的計算機技術具有矛盾性,我國《計算機軟件課程》的教學理論與社會企業中的實際操作經驗并不相同;
2 《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創新式教學模式
2.1 創新式教學
所謂創新式教學它指的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的價值理念的教學方法。對創新意識以及能力進行科學的研究,最早開始于1930年,受美國經濟發展影響而出現。后來作為全年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式被逐步推廣到其他國家,在當前西方國家的教育體系中創新式教學理念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發展。同時我國也逐步認識到了創新型教學的重要性,在1999年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中指出,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切實提高學生人文以及科學素養。在《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核心的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2.2 創新式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的區別
2.2.1 創新型教育重在對人創新精神的培養
過去傳統的教育以學生的知識培養為中心,忽視了創新意識的激發和鍛煉,認為好的學生就是聽話的學生,從而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創新型教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展現自我,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有意識的激發學生內在的創新潛能。
2.2.2 創新新教育重視培養人的創新能力。
過去傳統的教育方法以人的應試能力培養為中心,它更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分數。而創新型教育則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培養放在首位,其重點在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與實踐能力。
2.2.3 創新型教育注重提高人的綜合能力
多好的傳統教育更多看重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整體素質的提升,創新型教育則把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他看重的是學生在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性意識和方法的使用能力。
2.2.4 創新型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主動參與課堂以及個性和創造性不予重視,創新型教育這是書院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規律來進行的,它注重學生個性的張揚,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他們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整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
2.2.5 創新型教育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對于知識經濟來說,創新是其核心本質。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世紀,同時也是創新精神的世紀。創新的重點是人,是對人的創新意識精神以及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傳統教育方法和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時代發展,而創新型教育則是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的歷史使命任務。
3 創新式教學模式在計算機軟件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教師是創新型教育能否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此在《計算機軟件工程》課程中,應該強化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學習,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促進他們形成現代的人才觀以及教學觀,從而更好的將創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貫穿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為此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交流機會。切實從自覺性和緊迫感兩方面促進教師的創新型轉變。
3.1 創新型確定教學目標,甄選教學內容。
3.2 學校要發揮德育的橋梁作用
學校在通知學生入學時,其所在的班級的班主任就需對每個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性格等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生活狀況作一個重點關注,做好留守學生的成長記錄。學校要和留守兒童構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幫助其排解情感中的疑難和困惑,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德育的開展應該更靈活多樣,不斷在教學和班會等活動中深入開展德育教育。對學生的評價要有開放性,以多元的視角看待每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3.3 優化農村社會風氣,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
農村是一個小社會,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滯后,導致文化設施建設落后,文化環境不夠優良。要創建主流文化氛圍,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德育知識。定期播放以關注留守兒童德育相關主題的節目,讓家長和留守兒童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共同成長。共建文明鄉村,在精神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社會各界要樹立德育與智育并舉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對留守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念引導;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情感關注和情感教育,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帶有牽動性的影響,它既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個人發展,也嚴重制約著國家經濟與文化的繁榮與穩定。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勢在必行。只有從政府、學校、家庭三個方面共同努力,達到有效結合和協作,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相關制度或政策,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而舒適的教育環境,才是解決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的根本。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