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雄
1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
王明,小學六年級學生,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他本來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他在家不好管教,只好跟隨父母進城并在當地上學,母親在當地的餐館打工,父親從事某商場的保安,三個月之前轉來我班。隨著三個月的慢慢接觸,我發現這位學生存在厭學、易怒等心理健康問題,平時課上不愛與老師交流,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厭煩情緒,課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時會在課堂睡覺,作業經常不完成,即便完成作業也是字跡潦草,企圖蒙混過關,成績十分不理想。課下也很少與同學一起嬉戲打鬧,班級活動參加不積極,總是自己一個人安靜的坐在座位上,有時同學主動和他說話,他總是表現的得比較冷漠,并且遇事沖動,容易發怒。
2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王明的表現主要是存在厭學、易怒等心理問題,根據他的生長環境和家庭環境進行分析,他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他原來跟隨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和學習,爺爺奶奶過于溺愛,疏于管教,并且由于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有限,對于他的學習指導根本幫不上忙,長期如此,會形成不愛學習、我行我素的習慣,出現暴躁、易怒等不良心理健康問題。二是他的父母在城里打工,母親在餐館工作,父親是一名保安,父親有時候值夜班,母親晚上下班較晚,因此,由于工作的原因與他的溝通、交流較少,沒有時間對他的作業進行指導,他母親曾經說過“這個孩子小時由爺爺奶奶帶,有很多壞毛病。我還要上班,哪能時時看著他寫作業?。俊保约罕旧聿粣蹖W習,又缺乏外在環境的監督,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厭學的情緒。三是他剛剛轉學來我班,城市的教育環境和農村的教育環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同學和伙伴,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一時之間難以適應,農村的學習習慣和口音難改,可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用暴躁、易怒等行為掩飾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態,怕同學看不起,不知道如何融入這個集體。
3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的計劃和策略
王明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疏導和糾正,將會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他很可能會輟學,朝著不良少年的方向發展,因此,我發現王明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之后,為了避免情況更加糟糕,制定了對于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和策略。具體如下所述:
(1)加強與王明的交流和溝通,幫助他更快地適應新環境,融入班集體。由于王明日常在班集體中的表現不太好,所以我對他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如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果回答問題時面露難色,則對他進行引導,幫助他找到正確答案,并在言語之間多多進行鼓勵,讓他覺得學習也不是那么困難的事情,慢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此外,還會在班會時間讓他介紹自己的家鄉和以前的生活,傾聽他的心聲,讓同學之間增進了解,尋找共同的話題,同時安排一名班干與他同座,鼓勵班干部和他進行玩耍,帶領他融入班集體,隨時檢查并督促他完成學習任務。在班干部的領頭帶動下,全班的同學慢慢地接近他,對于他平時的一些小困難,也樂于提供幫助,他漸漸地感受到同學對他的關心,慢慢的開始放下自卑心理,不再暴躁易怒,融入班集體。
(2)加強與王明父母的溝通。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疏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及時和他的父母進行溝通,告知他們平時王明在學校的表現,他的父母聽后表示愿意配合,盡量抽取時間多關心他,晚上檢查和監督他的作業情況,由于王明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輔導他學習有些吃力,因此我讓他的父母加了我的微信,如果在做作業過程中遇到一些難題,我可以通過微信對他的學習進行指導,同時還讓他的父母學習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對王明的問題進行疏導。
(3)鼓勵王明參加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活動。由于王明一直在農村上學,學校對于孩子的特長培養不太重視,王明幾乎沒有某方面的特長,因此,為了讓他更快地融入新的學習環境,我鼓勵他參加學校的一些課外體育活動,如籃球比賽、足球比賽等,加強與同學之間的集體協作、交流,建立和諧的同學、師生關系,以解決他自卑的心理問題。
4 教育效果及反思總結
教育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和調節,王明的心理問題得到了改善,他慢慢地融入這個班集體,主動和同學交流,幫助同學值日、做板報,并且學習態度也發生了改變,課上不再走神,認真聽講,雖然學習成績仍然不太理想,但是學習態度十分端正,每天放學后和同學一起參加些體育活動,變得開朗。
反思總結:通過王明的心理問題讓我意識到應該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健康關注,一旦發現存在問題,一定要及時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強與他們父母的交流,并且學校也應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登記一些他們的基本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和藹的談話形式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幫助他們盡快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中。
總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入陌生的環境十分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為了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他們的心理教育問題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學校和教師、家長一定要積極配合,早發現問題早解決,確保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麗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