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 戴竹君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持續性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信息傳播、人際交流的主要手段,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以及交流的具體工具,網絡語言也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對此,本文借助對近些年網絡語言的總結,簡要分析網絡語言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用,簡要分析對文化傳播交際的影響,希望可以為今后文化傳播形成一定幫助。
一個國家、民族的語言文字是國家最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以及文化基石,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近些年網絡技術的持續性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同時隨著網絡與現實生活的融合度不斷提高,逐漸衍生出了各種網絡語言,這一些網絡語言對于文化的傳播有著質變性的影響。對此,探討網絡語言對文化傳播交際的影響具備顯著的學術研究價值。
1 網絡語言的含義與特征
網絡語言主要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在網絡環境當中使用的一種語言形式,從廣義角度上來看是在網絡中經常使用的語言、專業術語或者是聊天語言,從狹義角度上來看是聊天室或微博、微信中經常是會用的符號、詞句等,網絡語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1創造性
網絡語言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創造性,網絡的普及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與創造積極性,網民可以在網絡中不斷的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相對于傳統的書面作品而言,網絡作品因為在外來約束方面的開拓性,可以更好的發揮作者的自主想象力,在構想思維方面更加巧妙,同時在文化層面上也更加多元,這也是網絡語言快速發展和普及的重要因素。
1.2擴展性
擴展性主要是體現在詞匯層面上,也就是體現在表達方面的一種需求,任何一種全新的事物在出現時都會有全新的詞匯出現,互聯網也不例外,同時因為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快速普及,互聯網當中的語言詞匯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且不同的網絡語言在含義方面具備顯著拓展性,網絡詞匯呈現出幾何形式的發展速度,網絡詞匯的擴展主要呈現出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新鮮詞匯的創造,例如“BBS”、“網蟲”、“主頁”等。第二種是賦予舊詞匯新的含義,例如“大蝦”、“空間”、“朋友圈”、“病毒”等。
1.3多元性
和傳統的媒體相比,網絡語言的表現方式更加豐富,網絡中的語言形式涉及到了聲音、圖畫、文字、動畫以及影像等,呈現出多符號集合性的特征,具備方式豐富、含義多元的特征。網絡語言也正是借助這一優勢促使在表意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采用符號輔助表意,采用標點符號組成不同的臉譜,例如“:)”、“-D”。
1.4依賴性
依賴性的體現主要是在于語言在某一個情境中的依賴性。網絡語言對于語境的依賴性比較高,其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網絡語言主要是依賴于互聯網這一個宏觀的語境當中,在離開了網絡語境的同時,不少的網絡語言很容易被誤解,例如“灌水”在網絡與現實語境當中所表現出的含義并不相同,必須根據不同的語境確定其具體含義,同時對于多元性中所提到的符號臉譜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使用,這也是對網絡的一種依賴性。另外,網絡語言對于具體的微觀語境也有一定要求,不同語境下詞匯含義也并不相同。
1.5詼諧性
網絡語言不僅需要有簡單明了的特征,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這一種輕松幽默的風趣特征可以更好的迎合人們的身心需求,促使緊張忙碌的人們可以更加輕松的暢所欲言。部分時候在嚴肅話題中可以以帶有一定條款、幽默的語調進行塔倫,在闡述過程中可以鼓勵將端莊的名詞以通俗歌曲的內容融合在一次,讓人形成一種詼諧感。這一種特性也是網絡語言更讓人輕松的表現。
2 網絡語言對文化傳播交際的影響
近些年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網絡語言,這也是對傳統語言體系的一種沖擊。雖然當前網絡語言只是普遍于網絡,但是使用人數卻并不少,甚至有著衍生于現實的發展前景。對于網絡語言而言,其對文化傳播交際的影響不僅有正面的,也存在負面的。
2.1正面影響
首先,可以推動語言持續發展。著名的語言學家提出過,語言的變異是任何一種“活”語言必然發展階段,同時也是一種脫離人意識的轉移模式,無任何變異的語言屬于“僵化”語言,是“死”的。《社會語言學方法論四講》中提出過變異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對于網絡語言而言,其普遍具備簡單快捷、生動形象等特征,不僅可以滿足網絡聊天的需求,同時也可以給人一種生動活潑、新鮮趣味的感受,大量的新詞出現也間接推動者文化傳播交際的廣度,豐富了語言詞匯。其次,可以有效影響和改變傳統教育的模式。閱讀屬于傳統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之下,閱讀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和傳統的閱讀模式相比,網絡語言對于閱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互動性,提高閱讀的趣味性。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閱讀的改革創新提供了許多的幫助,因為網絡閱讀屬于一種超文本的閱讀,其對象是通過不同節點連接起來的信息集合,這也間接加大了閱讀的廣度。最后,網絡語言的出現可以更好的滿足網民的表達欲望,從網民的表達角度上來看,網絡語言可以更好的實現個性化情感的表現,語言屬于一種有效的思維、情緒表現方式,網絡語言也可以一定程度的體現心里話狀態,網絡語言與傳統語言就像鏡像一般的關系,同樣可以實現對個人思想、情緒的表達與宣泄,在網絡語言的傳播過程中也是個人文化傳播交際的一個過程,同時網絡語言的傳播廣泛度、及時性更加突出,這也是強化文化傳播交際效果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生活中,網民可以應用網絡化的社交平臺通過網絡語言實現文化傳播交際交流,這一種信息化的傳播方式可以涉及到微信、微博、論壇、貼吧以及qq等多種途徑,這也是實現自我性表達以及及時性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更好的表達,實現文化傳播交際。
2.2負面影響
首先,語言規范問題。網絡語言一般是從表達者傳遞到接受者,沒有任何的中間環節,表達的時候難免會存在疏漏或缺陷的問題,此時網絡上經常會出現多種不規范的語言現象,在語言規范存在問題時很難及時獲得糾正。對于網絡語言而言,問題主要以下幾種,第一種是非語法化,例如“好拒絕”、“很受傷”、“很風景”等。第二種是中外夾雜,例如“學校物語”。第三種是牽強的附會,例如用“兼容”替代“戀愛”、用“程序啟動”替代“談戀愛”等。第四種是粗俗,例如領導稱為“老板”、有錢人稱為“土豪”、教師稱為“主管”。第五種是濫用諧音,這一問題主要是以為輸入法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話的不標準,再加上為了加快交流溝通的效率,來不及修改從而導致大量同音錯別字的出現,例如“握”(我)、“逆”(你)、“砍樹”(看書)等。第六種是隨意縮寫,為了有效的節省時間加快打字溝通的效率出現隨意的縮寫問題,這一問題與諧音問題比較相似。除了上述的幾種以外還有許多的不規范現象,如“一般”說成“一般般”等,如果長期出現語言的不規范使用,必然會導致不規范轉變為“規范”,從而直接影響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語言使用方式,導致錯誤的文化傳播交際行為普及,從而呈現出嚴重的文化負面影響。其次,網絡暴力現象嚴重。隨著網絡原因的不斷普及,網絡流行語逐漸衍生,同時這一些流行語對于社會的穩定性會呈現出一定的負面影響,近些年這一問題越發明顯,從熱點新聞事件出發,形成的輿論影響,呈現出各種負面暴力現象,例如惡意攻擊、人肉搜索、網絡炒作等現象,網絡語言也屬于網絡媒介的一種產物,在熱點社會現象的同時也會呈現出觸發機制,會更加傾向于情緒的表達,從而推動輿論的形成,這也就會呈現出網絡語言的網絡暴力傾向。這一類網絡流行體的內容普遍會對當事人的身份形成曝光,并附帶詆毀謾罵、騷擾影響等現象,尤其是以人肉搜索為主會導致網絡輿論的一種審判。除此之外,網民一般都是中青年人,在遇到不平事件時很容易“憤怒”,從而對當事人惡語相向、刻意攻擊,再加上部分不良機構的惡意參與,以商業化的方式惡化事件,從而導致暴力現象更加嚴重。
3 網絡語言正向影響文化交際傳播的措施
網絡語言負面影響適當控制,能夠創設良好的文化交際環境,并且能為文化傳播提供可靠支持,基于此,應規范使用網絡語言,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積極作用,確保文化交際傳播工作正向發展。下文主要從發言人、受眾、學校、家長、網站建設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措施,以期起到啟示作用。
3.1發言人方面
通過執行實名認真制度來強化網絡發言人責任感,發言人應客觀認識網絡語言,確保所使用的網絡語言符合社會道德規范,使其在健康模式中循環應用,進而網絡使用者能夠被正向網絡語言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際上,發言人的網絡語言對網絡環境凈化、文化交際傳播有重要影響,因此,發言人應對自身言行負責,根據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約束自身網絡語言,避免非健康網絡語言大范圍傳播,從而影響人際關系和交際質量。一旦發現非規范運用網絡語言的行為,應對其嚴肅懲處,并從根本上杜絕使用非健康網絡語言。
3.2受眾方面
網絡語言有文明和非文明之別,因此,受眾應提高自身鑒別能力,從整體上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規范網絡語言使用行為,爭做合格文化交際傳播者。與此同時,受眾應發揮監督作用,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網絡環境凈化活動中來,促使網民遵守網絡秩序,這對優秀文化傳承、文化交際活動有序開展有促進作用。
3.3學校方面
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為發揮網絡語言正向作用,教師應對學生正確引導,并圍繞“網絡語言”話題展開辯論賽,教師以“網絡語言”案例分析文化交際傳播效果,從而學生能夠合理運用網絡語言,為文化傳播、良好社會風氣營造做出積極貢獻。此外,學校為學生定期布置這樣的實踐活動,即收集“網絡事件”、整理“網絡語言”,通過增強學生主體地位來分析網絡語言正確使用的現實意義,這對學生全面發展、網絡環境凈化有重要意義。
3.4家長方面
家長應為孩子營造文明的上網環境,并且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多多參與正向的、積極的文化交際活動,如參觀博物館、體驗書店。最為重要的是,家長應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一旦發現非文明網絡語言,應對其持嗤之以鼻的態度,并勇于制止。
3.5網站方面
網站設計者以及運用者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創設綠色網站,以免為負面網絡語言提供可乘之機,同時,這也是滿足學習者、用網者需求的基本要求。在這一過程中,網站間互相監督,針對不健康網絡用語及時淘汰。此外,研發先進技術,并運用先進技術軟件高效過濾非規范網絡語言,以便為文化交際傳播活動提供良好環境。大范圍推廣網絡技術工具,以便網民及時查找、辨別網絡語言,為網絡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4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漢語言作為我國民族的共同語言,為了更好的保持和傳承傳統文化、強化民族凝聚力,需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建設與傳播。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語言也會隨之普及,此時需要做好網絡語言的監督與管理,提倡規范用于、積極抵觸與控制垃圾語言,改善和優化網絡環境,引導一個良好的語文范圍,推動社會發展。
項目名稱:網絡新詞語傳播機制研究 編號:BSSK201808。
(作者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