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娟
近年,隨著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大,選擇到技校讀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然而,技校生的總體學習狀態卻不盡如人意。
技校學生不良學習狀態主要表現為:一、上課遲到、早退或睡覺。部分學生不遵守作息制度,晚上混跡網絡,不按時休息,以致白天精力不濟。二、混日子。這類學生大多持有技校比普通高校層次低、被人看不起的偏差想法,因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作風懶散。三、厭學。技校生大部分存在厭學心理,他們學習基礎薄弱,短期內很難看到努力的效果,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 。另外,很多技校生來技校讀書是家長的安排,自己對讀書并不感興趣。
技校生客觀存在的這種不良學習狀態是由其心理特點決定的,與他們不良學習狀態相關的典型心理特點有:
1 渴求認同的自尊心理
自尊程度是由人的自我評價決定的,由于技校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高漲,很容易高估自己和盲目自尊。技校生都渴望在集體中得到認同,為此他們會在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自己,有的甚至會用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方式尋求自尊的滿足。
2 敏感對立的逆反心理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他們不僅自尊心愈來愈強,而且也越來越敏感。即使是一個微弱的信息,他們也會過分解讀,在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就容易產生一種消極對立狀態,主要表現為:
(1)逆反對立。 技校生很多都是農村留守兒童,他們大多受到祖輩的溺愛和驕縱,固執、敏感, 好聽表揚,不喜批評, 一旦受點挫折,比如受到批評時, 就會產生逆反對立情緒。
(2)消極對抗。有的技校生的存在感低,長期不被重視,加上自身基礎差,容易自我消沉,從而形成消極對抗心理。
3 缺乏自律的放任心理
很多技校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缺乏自我約束能力 , 一旦遇到適當的“溫度”或適宜的條件, 他們就會放任自我,追求暫時的舒適。比如:在遇到嚴格的紀律要求時,尋找各種借口,逃脫規則的約束。
心理學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心病”還需心藥治,技校生的不良學習狀態與心理特點密不可分,在教育轉化學習狀態不佳的技校生時,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利用心理學效應幫助技校生改變其不良學習狀態。
首先,針對自尊心理,重視羅森塔爾效應,給學生積極期待,避免戈萊姆效應,打擊學生積極性。
羅森塔爾效應是指教師利用自己的權威,把對學生的積極期望有意無意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行為中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和認可,從而使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
戈萊姆效應是一種消極期望效應,指的是學生接受到教師的否定態度后會產生自我否定,從而導致成績下降等負面反應。
教育工作者們在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度時,一定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多尊重,多期待,并避免消極暗示,以免產生戈萊姆效應,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同感。
其次,針對逆反心理,利用自己人效應,拉近師生距離,避免超限效應,適可而止。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同一類型的人。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人們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這就是“自己人效應”。
超限效應是由于刺激超負荷而導致的一種心理不耐煩或逆反抗拒的心理現象。
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態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自己人效應形成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以便對學生提出合適的學習要求。同時在提出要求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尺度,若逼得太緊,或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再次,針對放任心理,巧用登門檻效應,培養學生自信,避免馬太效應,平等對待所有學生。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要求后,為保持一致,他更有可能接受一項同類性質更高的要求,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登門檻效應。
美國哲學家羅伯特?默頓發現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對于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他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教育者在面對具有不良學習狀態的技校生時,要利用登門檻效應,先提出容易達到的小目標,然后再層層遞進,逐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避免馬太效應,不偏袒好學生,不歧視后進生。讓學生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是教育者走進學生心里的前提,也是能否有效轉化學生的關鍵。
總之,技校生正處在身心狀態較為動蕩的年齡段,雖然有大體相同的心理特點,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利用心理學效應對他們的不良學習狀態進行轉化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差異性,注意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找準原因,對癥下藥,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