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剛
網絡時代的到來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要求高校在新形勢下努力適應網絡環境帶來的挑戰,不斷探索開辟網絡時代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與新途徑,以積極的態度構建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機制,全面拓展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網絡是經濟的重要載體與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重要渠道。新時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高校應利用網絡的有效載體,發揮網絡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積極探索網絡時代下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
1 網絡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
網絡以其信息量大,自主性強等特性廣泛應用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已成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獲取的部分。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思想輿論陣地,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代化提供了先進手段。
網絡是繼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的新興媒體,已成為思想文化的新領域,無論從形式或質量定性,都已成為思政教育的新陣地,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網絡帶來全新的德育文化環境,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使思政教育可以在網絡中占有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影響面小等弱點。
網絡資源共享性可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從網絡中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通過思想教育信息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網絡時代下,思政教育工作要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改變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弊端,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勢,使教育形態向動態化轉變,將教育的內容隱含在歷史文化知識中,使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向現代化邁進。
2 網絡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網絡的廣泛應用為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網絡以全新的方式迅速改變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及行為模式,對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西方信息大國利用信息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思想滲透與文化影響,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西方大國利用網絡科技優勢對我國大肆宣揚腐朽的人生價值觀,以民主,自由等問題毀共產黨的領導,在國際互聯網中進行著無硝煙的激烈戰爭。
西方信息大國利用網絡的便捷性與超地域限制向他國青年傳播錯誤思潮,性自由等西方思潮信息充斥于網絡,網絡垃圾造成為大學生是非觀念模糊,導致社會主義價值觀對大學的的激勵作用被削弱。
網絡虛擬化導致大學生各種新聞問題日益突出,加重了高校思政教育任務,網絡可通過模擬現實生活,使很多大學生沉湎于網絡無法自拔,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扭曲大學生的人格,出現了網絡孤獨癥等社會心理問題,導致利己主義產生,使高校思政教育面臨更復雜的課題。
大學生網絡違法與不道德行為日趨增多,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難以適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出現的新問題,家庭,學校與社會對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屬于盲區,導致大學生違法與不道德行為急劇增多。隨意在網絡中散步謠言,或非法竊取濫用信息,擴大反面影響等不道德違法行為已成為網絡公害。如不加強與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政覺悟,必然會危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3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徑
網絡時代的開放性,交互性與及時性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課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要認真研究思政工作的新特點,在創造性運用原有的思政教育工作基礎上,探索新模式,努力使各種現代媒體手段成為加強思政工作的有效載體,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現代化。
首先要盡快建立全國性的高校思政教育網絡,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機構應以高校為支撐網點,建立自己的思政教育網站,發布交流思政教育信息,實現思政教育資源共享。確立思政教育工作網絡化的思想。第一,要切實加強黨對思政教育網絡工作的領導,從物質,組織及體制方面保證思政教育網絡工作順利開展。并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第二,應處理好網上信息的統一性與多樣性關系。第三,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保持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在網上與學生開展平等的討論,同時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能動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在參與中讓學生了解掌握信息的社會規則。
優良的高校思政教育網絡環境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入手,從微觀方面應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高校思政教育應依據客觀形勢發展,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工作的導向作用,創造理想的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氛圍。從宏觀方面應積極建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如何使高校思政教育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其積極因素,有賴于優化思政教育網絡的大環境。
網絡環境能有效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優化網絡環境主要對網絡信息調控,首先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從技術上尋求更加完備的解決方案。通過立法加強管理。其次應保持網絡信息的積極性,高校德育工作應創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傳統文化環境。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制與倫理教育。
4 結語
高校思政教育應正視網絡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網絡思政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全面加強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建設,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綜合多種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