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超
以和為貴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調解制度正是以和為貴的重要體現。律師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律師的專業優勢和經驗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律師調解工作,正是深化多元化的糾紛解決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司法需求的重要舉措。
1.1 律師調解制度產生的背景
我國的律師調解制度源于調解制度的確立和發展。調解制度確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歷七八十年代的高速發展,在九十年代趨于穩定。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糾紛的不斷增加,民眾法律意識的增強,而現有的司法資源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現狀等因素,調解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之一,以其便捷性又迎來了快速發展。調解的復興雖源于社會轉型期糾紛數量不斷攀升、法院訴訟壓力日漸加重的時代背景,但以調解主體多元化為特征的回應時代需求的調解制度的創新與轉型才是調解重獲新生的主因。而律師調解正是調解制度時代創新的表現,也成為從傳統調解向現代調解轉型的標志性成果。
律師調解是在糾紛雙方自愿并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接受雙方當事人的共同委托的律師居中主持調解,進而解決問題的糾紛解決方式。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各省份律師作為調解員居中主持調解爭議雙方當事人之間矛盾的現象愈加普遍,并且逐步形成了新的趨勢和潮流。律師調解作為新的調節形式在司法實踐中不斷發展,成為了解決糾紛的新途徑和新方式,為矛盾糾紛的解決做出突出的貢獻。
1.2 律師調解制度的現狀
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擴大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首次提出推動建立律師調解制度。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試點工作意見》),明確律師調解的定位,并對律師調解工作的原則、機制模式等內容進行了規定。其中律師調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律師成為法院特邀人民調解員,為當事人提供調解服務;二是律師加入各類行業專業調解組織成為調解員,開展專業服務;三是在律師協會或律師事務所成立專門調解組織或機構(律師調解中心或律師調解工作室)。律師調解的訴調對接形式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律師所在調解組織接受當事人申請,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后,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二是法院將案件委派或委托給律師調解組織或律師調解員。律師調解組織或律師調解員在調解成功后,由法院根據調解協議出具調解書或司法確認裁定書。
律師調解制度作為多元化糾紛解決的方式之一,相對于其他的糾紛解決方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具體體現在:
2.1 專業性
我國的律師執業資格授予有著嚴格的限制,而且律師行業是一個競爭性極強的行業,這都使律師的專業性有了極強的保障。律師具有深厚的法學功底,能夠在糾紛的調節過程中準確的定位爭議焦點,并以此開展相關的調解活動,給予雙方當事人于法有據的和解方案。而這方面的工作對于主持人民調解或者仲裁調解的人員來說是很難進行的,這就有可能直接導致調節方向或調解著力點的偏差。
2.2 閱歷優勢
律師在執業過程中能夠深刻的接觸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往往能夠兼顧公平和效率。律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務經驗,其在主持調解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依法說理,能夠取得雙方當事人的信任,調解結果也容易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從而達到定紛止爭的效果。而人民調解中,當事人對非專業人士的調解方案自然會增加疑慮,從而導致調解最終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2.3 促進律師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律師調解制度的出現和發展對于律師和律師行業本身也有諸多益處。律師作為調解員進入調解可以增加律師的鍛煉機會,對于提高律師明確爭議焦點,運用專業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發揮積極作用。另外律師調解作為律師非訴訟業務的新興領域,可以有效促進律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拓展律師隊伍的執業方向。
2.4 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深入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實現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律師調解制度作為多元化糾紛調解制度的新的組成部分,有其自身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必將成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部分,對其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引入律師調解,在糾紛解決領域將對抗型法治轉化為合作型法治,可塑造當事人理性解決糾紛的理念,促進調解的專業化發展,提高調解吸附和化解糾紛的專業水平。但是律師調解制度在運行過程之中難免會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3.1 居中調解模式與單方代理模式的沖突
相對于傳統律師代理中,只是為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考量模式,律師調解制度要求律師作為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存在。在這一模式下,一方面要求調解律師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意識,另一方面還需要詳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調解規則的存在。居中調解模式與單方代理模式的沖突是現在律師調解制度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著重解決。
3.2 市場化運作中現行運作模式可操作性不強
律師調解制度按照《試點工作意見》的精神,需要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市場化模式下對其運作模式和對接形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但是現行的運行模式和對接模式只是提供了幾種大致的框架,具體的操作細節并未規范,這就使得律師調解制度在實踐中難以操作。
3.3 律師參與推動調解的積極性不高
在實踐中,一些律師積極參加律師調解,愿意為當事人提供專業調解服務。但他們大多是兼職調解,不能長期全身心地投入。這是目前律師調解案件雖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調解案件數不多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部分律師作為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時,擔心自身利益受到沖突,往往對代理的案件拒絕調解。據有關法院的立案窗口統計,糾紛一方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為律師時,90%都拒絕調解,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又成為推動調解的阻礙者。究其原因,是因為在經濟收入上,調解和訴訟,費用可能有差距。
4.1 營造參與調解與推動調解的新氛圍
律師作為調解員站在中立第三方立場,獨立面對糾紛雙方,開展調解、打破僵局,尋找當事人滿意的糾紛解決策略,確保調解結果的合法有效、可執行性。這是新的市場領域,同時也是新的挑戰。對此要著力在全社會進行宣傳,營造律師調解制度的新氛圍,使社會了解并接受這項新制度。司法行政機關應完善律師執業制度,增設律師執業告知程序。在律師接受訴訟業務委托的同時以書面的方式告知當事人調解的特點和優勢,使律師成為調解的推動者。同時,由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法院三家聯合,推行實習律師定期參與訴前調解工作制度,并將實習業績納入執業申請考核體系,讓實習律師熟悉訴前調解工作,適應法律服務角色轉變,樹立積極參與調解、和諧共贏的執業理念。
4.2 強化制度建設確保調解中立
律師調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有效避免執業沖突,更好地參與糾紛解決。建議擴大律師調解回避范圍,律師擔任案件調解員的,其所在律所不得代理該案訴訟,亦不得代理該案相關聯的其他案件訴訟。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律師開展調解前,應當向移送案件的法院和案件當事人充分合理地披露個人執業的相關信息,確保維護當事人合法利益和調解工作的中立性。同時,設置相應的懲罰機制。建議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應當會同法院盡快完善律師調解的職業道德規范,對違反回避制度,泄露當事人隱私或秘密的律師,應當視情節限期或禁止從事調解業務,或依法依規給予行業處分和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