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軍 張可鋒
臨床醫學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不僅要重視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教育,更要積極開展臨床實踐教學。除了需要堅實的理論基礎外,還必須具備豐富的臨床實踐能力。臨床思維是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的結合。其先進階段是臨床創新思維,是臨床能力的核心。在臨床實踐教學中,學生應該受到啟發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啟發,這些方法應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學生開展工作,觀察和思考,并調動學生在日常臨床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引導他們思考,促使他們通過表面的現象來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質,從而提出問題并反復思考,最終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查閱文獻,進行討論,引導學生結合臨床和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礎知識,進行全面分析,最后由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
在醫療工作中,必須將理論轉變為實踐,結合病人實際情況,熟練掌握各種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正確閱讀醫技檢查結論。醫技在臨床實踐中為醫生治病救人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其中現代醫學影像、臨床病理學和臨床檢驗學并駕齊驅。做出合理、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解釋在臨床實踐中至關重要。
醫技是臨床醫學的一部分,臨床離不開醫技,反過來醫技又是為臨床服務,可以為其提供確切的診斷依據,也是醫療檔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相輔相成。本文就現代醫學影像、臨床病理學和臨床檢驗學與臨床專業實踐的關系進行探討。
近代科技的飛躍發展使影像學技術獲得很大進步,醫學影像學更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PET診斷、多層螺旋CT(MSCT)和高場磁共振等檢測技術的出現使醫學影像學從傳統醫學影像學步人了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新時代,完成了從解剖成像向功能成像的跨越,并由此促進了分子影像學的新興和飛速發展,從而使影像醫學不僅在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精確性上,而且在可診斷疾病病種和類型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醫學影像學臨床實踐是將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環節,是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實踐的核心是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并采取有效的培訓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臨床教學,如“系統整合式教學”和“以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等,其目的都是為順利實現醫學生向實習生的角色轉變。在初次接觸醫學影像學這門學科的時候,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解剖學是基礎,病理是關鍵,影像特征是重點,臨床是參考,影像檢查的基礎都是以人體不同的解剖面和不同的身體部位及器官為基礎,所以,熟悉解剖和生理對疾病診斷至關重要。除專業知識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醫學人文觀念,臨床思維能力以及解決臨床與非臨床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醫院人文氛圍,從老師的教學手段到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加以干預,以期達到預期效果。
疾病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在病原因子和機體反應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機體有關部分的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都會發生種種改變,這是研究和認識疾病的重要依據。病理學的任務就是運用各種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改變,闡明其本質。發現疾病狀態下的形態結構、機能代謝的改變,這些改變與臨床上出現的癥狀、體征之間的關系、疾病的診斷、轉歸和結局這些臨床醫學中的種種問題。因此,在學習醫學的過程中,病理學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或“橋梁”的作用。為了使學生將臨床病理學所學內容更好的在以后工作中得以應用,我們引進國外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微課”,“微課”可以將課堂延申到課外,既能彌足傳統課堂的不足,又可以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授病理學課程時可以充分利用視頻影音、圖片等多媒體資源方通過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在學習課程的前一天觀看微課視頻,上課時與老師討論病理學中的難點、重點,課后仍可以通過“微課”鞏固和復習,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和理解,因為講解的深度和廣度,所以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臨床檢驗學不僅是從血液、尿、便、精液及漿膜積液等臨床檢驗醫學應用最基礎和最廣泛的單一理論與技術,更是到DNA擴增技術、生物傳感器技術、生物芯片及蛋白質組學等新理論與高精尖技術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實踐中不僅要求學生積累豐富的基礎理論,掌握多專業的實驗醫學技術能力和循證醫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臨床檢驗診斷思維方法,以便在工作崗位中承擔起臨床檢驗診斷的角色。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認真研究所講的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包括了解教學大綱、了解聽課對象的程度以及確定講課的深度。其次,要根據所掌握的資料,認真研究教材結構,按照臨床的實驗診斷和診療程序,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調配,整合相關的內容,使得內容符合理論—檢驗—臨床相結合的過程,又不失體現臨床檢驗學的教學體例,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有一種整體感,在聽課時容易進入整個過程。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模擬臨床檢驗結果分析過程,對學生建立良好的臨床檢驗結果分析思路有著積極的意義。與此同時,在學生經過了基礎課程的學習后串聯相關的知識點,進一步學習檢驗方法和臨床應用,實際上是一個溫故知新和相關知識點合理整合的關鍵時期。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的整合之后,課堂的講解過程,就是將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相關知識點從記憶中調動出來,并在教學的互動中進行連接,通過學習進一步掌握連接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逐步掌握不同檢驗結果的思考和分析方法。建立不同檢驗項目的操作技術框架能夠幫助學生在將來的臨床檢驗操作和結果分析中運用自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和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結果分析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相對分散的知識點通過一定的線索聯系起來,進一步系統化。然而現階段大部分的情況是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相對分離,雖然也安排了實驗課,但是由于時間短的原因,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檢驗操作過程中,還不能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檢驗結果為引子,通過分析檢驗結果,結合講課的相關內容,使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將檢驗結果和臨床實際病例相結合進行思考,教師運用課程內容對相關檢驗結果和病例進行合理的分析。這樣,學生有了一種實際臨床病例分析的感覺。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將來的臨床檢驗工作。
臨床專業實踐需要課堂—科室—醫院三點一線的無縫連接,只有將課堂所學結合臨床病例才能學有所用,注重基礎的同時重視實踐,才能為為社會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課題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7JGB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