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語文課程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基礎性教學內容,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使多元新穎教學模式及教學技術應用于高職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過程也是漢語語言文化的學習過程,積累語文知識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文章針對基于信息化技術教學的高職學生語文知識積累問題進行探討,分析高職學生語文學習現狀、基于信息化技術教學的語文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旨在促進高職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當前語文教育領域倡導體現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點,語文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需要以人才培育目標為引導方向,體現語文課程教育價值。由于高職學校的職業教育特征,很多學校都存在忽視語文教育的問題,學生的文學素養及人文修養培養更是無從談起。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領域,有助于推動課程教學模式的轉化,針對信息化技術教學視角下的語文知識積累問題進行探討,對于促進學生的文學素養及綜合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當前高職學校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不難發現學生普遍存在忽視語文知識學習的現象,剖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由于當前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使得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壓力較大,而進入到高等職業教育學段之后,針對基礎課程的學業壓力大幅下降,相對比之下學生便會在學科知識學習活動中出現懈怠情緒;其二,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主動學習意識不足、不具備良好學習習慣等問題,在語文課程學習活動中也會表現出缺乏知識學習自主性、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的狀況,語文知識的學習效率相對較差;其三,由于高等職業教育需要側重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相較于其他學科知識而言,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并不具備直接影響關系,很多學生便會出現重視專業知識學習、重視英語以及數學知識學習,忽視語文知識學習的現象,語文知識的積累難以實現持續性。
2.1基于信息化技術教學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工具性知識
很多學生認為語文知識學習不具有實用性,這種認知是非常片面的,語文知識學習在學習與生活中、在未來的職業發展歷程中,都會發揮巨大作用。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活動,需要重視體現語文知識的工具性特征,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學習對于專業發展以及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提升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和積累的主動性。開展信息化技術教學也可以借鑒技術應用優勢,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工具性知識,如: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為載體,制作商務公文的教學課件,讓學生了解商務信函、法律文件等公文的格式及書寫方式,體現語文知識對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能夠體現語文知識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應用語文工具知識的積累,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迎合職業教育的教學需要。
2.2基于信息化技術教學促進學生的語文文學知識積累
文學知識是語文學科知識的重要體現,學生積累和掌握文學知識,也是提升自身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為體現語文教育價值,需要學生能夠重視文學知識的積累。信息化技術視角下的語文教學活動,要重視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轉化,如:很多學生都渴望閱讀四大名著,但是往往在閱讀幾頁之后,便會因為繁冗的人物和情節放棄閱讀,教師可以借助影視資料輔助學生進行閱讀,為學生設計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每天布置一個章節的閱讀學習任務,利用網絡途徑向學生推送相關的影視資料,學生可以結合影視資料進行文本閱讀,考察閱讀文本與劇作創作之間的差異,即有益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又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學知識的積累效率。
2.3基于信息化技術教學促進學生的語文人文知識積累
人文知識也是語文知識的重要類型,學生不斷積累人文知識,有助于其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語文學科教育也需要重視傳授人文知識,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人文知識的教學效能。如:教師在進行《隨想錄》一文的教學時,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制作思維導圖教學課件,利用課件體現巴金先生的創作生平,以時間為軸線體現作者的創作歷程,讓學生感受文學大家為后人總結的人生經驗,體會不同文學作品的創作價值與意義。教師也可以以此種方式為學生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大家,明代的宋濂、高啟、歸有光、楊慎、徐渭、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等,清代的文學名人:蒲松齡、曹雪芹、高鶚、紀曉嵐、吳敬梓、袁牧、吳梅村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作者生活的歷史年代、代表作品、生平事跡等,信息化技術在人文知識教學領域的應用,能夠將抽象的文字知識轉化為具象的記憶形式,利用教學模式的轉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知識積累效率,同時使學生感受語文知識學習體現的趣味性,意識到人文知識伴隨中華文化的發展而產生,也是人文歷史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傳統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存在學生忽視語文知識學習和積累的問題,信息化技術教學應用與語文學科教學領域,有助于促進語文課程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轉化。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工具性知識教學、文學知識教學及人文知識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效率,以發揮語文教學活動對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