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芳
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葉圣陶用精準又優美的語言描述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特色。在課堂上如何創造情境,才能使坐在教室的學生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獨特魅力,正是這篇教學設計的重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提取文章的關鍵信息,概括總結文章內容。
2、運用學到的說明語言,進行口語交際練習。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關于獅子頭和獅子林的故事呢?故事就發生在乾隆皇帝來到蘇州時。在蘇州有一位姓黃的狀元,他向皇上推薦了一道名為獅子頭的菜肴。乾隆在皇宮中什么樣的美食都吃過,卻從不曾聽過獅子頭。于是擺駕來到黃狀元的府上,等著看看獅子頭到底多么美味,沒想到端上來的卻是一只肉丸子。這時候,黃狀元看乾隆有點不高興了,趕緊上前介紹說:“這獅子頭雖然沒什么,蘇州卻有個好玩的園子叫獅子林。”
乾隆來到獅子林,發現這里層層疊疊的假山堆積成了迷宮,轉來轉去玩的不亦樂乎,不知不覺就轉到了一個亭子里。他喝著茶休息時,看著水對面的假山,回想剛才游玩的快樂,隨手寫了幾個字——真有趣。跟隨的黃狀元看到這幾個字,感覺不妥,皇上寫的內容實在有點俗。他趕緊上前跪下,夸贊乾隆的字如行云流水,請求皇上將“有”字賜予自己。乾隆這時也反應過來,于是順水推舟,將“有”字賜予黃狀元。就這樣,“真趣”二字保存下來,成了蘇州獅子林里“真趣亭”的名字。
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作是民間傳說,但是,乾隆皇帝確實多次前往獅子林并寫下了不少詩,甚至還在北京仿建了一座園子,由此可見他對獅子林和蘇州園林的喜愛。當然,這僅僅是蘇州園林眾多故事中的一個,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等著大家發現。那么,蘇州園林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吸引著大家為它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今天,大家雖然不能親臨現場,卻可以跟著葉圣陶先生從課文中感受一番。
設計意圖: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印象僅是課文內容。故事從大家都知道獅子頭引到獅子林,貼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也引起學生對蘇州園林的濃厚興趣。蘇州園林的距離一瞬間拉近,為后續鑒賞創設情境。
2.1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明確:這是一篇說明文,采用的是總分的結構形式。
2.2提取課文的關鍵信息
明確:找出課文具體的句子。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蘇州園林的具體特點是,不講究對稱,有假山和池沼,栽種和修剪樹木著眼在畫意,有花墻和廊子,角落的圖畫美,有門窗,極少用彩繪。
2.3使用課文中的詞語概括蘇州園林具體特點
明確:例如,在總結具體特點的時候,學生需要找出“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也需要概括出“蘇州園林的墻是白色的,方磚、屋瓦和檐漏是淡灰色的,草木是綠色的,各種顏色相互映襯,清新自然”。
設計意圖:首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也就是再次鞏固說明文相關的知識。其次,提取關鍵信息,不僅是引導學生在找出每段的總結性句子,也要求學生對每段寫到的特點進行概括。
3.1放映剪輯后的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園林》,讓學生直觀感受蘇州園林的特色
視頻剪輯時,特別選取了課文中重點描述的蘇州園林的特點。有俯拍的整體布局景色,可以看出蘇州園林不對稱的藝術美。有移步異景的回廊,有看似隨意卻精心設計栽種的花草樹木,可以明白蘇州園林層層疊疊的景致。還有池沼中游動的魚兒,假山間捉迷藏的小朋友,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設計自然又生動,充滿了歡樂的氣息。
3.2仔細觀察紀錄片,這里面的蘇州園林能否和書中的描述對應起來呢?看完后請同學們為視頻配一段文字。
明確:認真剪輯后的紀錄片,與課文的內容匹配程度很高,能夠使學生看到紀錄片中的景色就回憶起課文中的描述。回答問題時,要求學生合上課本,一邊看紀錄片一邊描述紀錄片中的景物,盡量使用課文中的詞句,學會使用精準又優美的語言來說明描述事物。描述之后,學生可以發表自身的感受與看法,這是一次另類的旅游記錄和感悟。
閱讀學習了課文中的描寫,觀看了紀錄片中的景色,也學會了描述蘇州園林景色的方法。如果為自己建造一座園林,將會有怎樣的景色呢?
明確:可以有個人特色,可以不局限于現實存在的園林,但是需要學生有合理的解釋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的分析與活動,為學生創設了具體情境,不管學生是否前往蘇州園林參觀過,都可以根據課文和視頻展開想象,并切身體會到設計者是如何做到“胸中有丘壑”。
拍一個小短片介紹附近的公園,拍之前先寫一段文字用以指導拍攝,可以借鑒本文的寫法。
提示:注意抓住公園的主要特點,按順序拍攝并且有條理地進行介紹說明。
設計意圖:學生多數都喜歡看一些抖音小視頻,設計拍攝作業可以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拍攝前的寫作,把鞏固說明文知識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寫作與實際拍攝結合,需要學生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